给孩子做个爱读书的好榜样!
有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
前几天有家长问我,阅读能不能提高孩子写作文的水平?这个提问让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一直都忽略了对一个问题的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个人认为,读书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它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是我们追求精神文明的必经之路。一旦需要有一个理由才读书,这就功利化了、目的性太强。
所以只管去读书就好,从有兴趣的地方入手,一旦开始读,就一定会有好处。抱着目的去读书,一来会减少读书的乐趣,二来很难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光是孩子所需要的,大人同样也需要。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当我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时,即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自己也会收获长足的进步。
给大家提供一些读书方面的数据:
2001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
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
2014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
这个数据太低了,相同的统计,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看看这些数据,你有超过平均水平吗?
我们要读什么书?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种读书的分类法,它把书籍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行娱乐小说
这个层次的读书,从思想深度而言属于幼稚型。
我们一开始读书都是这样的,因为水平不高,所以很难产生更高的追求,就很容易看这一类的书。郁闷的是,很多人连这个层次都没有达到,根本就不爱看书。
而且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孩子们在高考之前都忙着学习,往往都是上了大学以后才可以随便读书,补上这一课。
第二层次:传统经典小说
这个层次的读书,从思想深度而言属于功利型。
第一个层次是什么流行看什么,第二个层次是什么经典看什么。毕竟“经典”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这个层次的书籍还是有一些门槛的。
像中国的四大名著、《牡丹亭》,国外的《唐·吉可德》、《乱世佳人》,这些都属于这个层级的书籍。
第三层次:史哲类
这个层次的读书,从思想深度而言属于富人型。
读书读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读一些小说、看一些故事,他们做事也不会注重短期的利益,而是看长远的发展和价值。所以读第三层次的书有助于构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部分史书是有一些门槛的,但我们可以阅读那些具有一定严肃性的白话版的书籍。读历史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前人的渠道,这也是读史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价值。
哲学类的书籍就更要读了。心理学上经常讲“思维定式”,我们经常自以为很有道理,但是学学哲学,从逻辑的角度上就会发现,我们很多信念是多么的不合适。学哲学看起来没用,但它有助于构建一个人的世界观。
第四层次:思想类
这个层次的读书,从思想深度而言属于学者型。
我个人觉得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第三个层次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然后进入四个层次完善地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像中国的四书、《道德经》这些都是思想类的,它们直接针对于人性本身去探讨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说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前面三个层次都属于“为学”,到了第四个层次就开始的“为道”了,开始了向内的探索。
第五层次:自我构建思想
这个层次的读书,从思想深度而言属于自由型。
读这个层次书的人,对内在的探索已经完成了,这样的人经商一定发财、为官一定救国。达到这样的水平再去读书时,甭管读什么书,都是对自我思想体系的一个构建。
我们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追求第五个层次,但至少可以在前三个层次里面同时进行,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那些流行娱乐小说,多看一些传统经典小说,同时开始涉猎一部分史哲类的作品。
我们要怎么读书?
对于怎么读书,我觉得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是:“读不懂”和“坚持不下来”。
关于“读不懂”——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追求“读得懂”。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连这样的大诗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不求一定读的懂,读完以后反复咀嚼,忽然明白了,也会开心的忘了吃饭。
非要“读懂”才去读一本书,这也是一种功利性的表现,太刻意了,只读自己懂得那部分就好,不懂的就先跳过去,或者存疑,或者找时间和别人讨论、请教。
关于“坚持不下来”——
习惯养成是需要花一点时间的,这个过程,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会显得有些孤单。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可能会走得很快,但是只有一群人在一起才会走得更远。
我们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相互督促、相互解释,让读书的习惯更好、更快的养成。
还有,一开始不要定太高的目标,也许一天只读15分钟,一周读五天就可以了,但是持续下来,也会有很多的积累。
要想让孩子能够爱上读书,我们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注意读书的选择和方法,不光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