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8.4:敬事而信政之义,形式仪轨礼之末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3人  善氏

泰伯篇第4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

曾子病了,孟敬子前去探望。曾子对他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政者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举止有礼,以免暴戾骄慢;神色庄重,以便让人生信;言谈得体,以免粗俗背理。至于典礼的具体仪式,该由主管人员去关心。”

【注释】

“孟敬子”,鲁国孟孙氏第11代宗主,孟子的曾祖父,鲁国大夫。姬姓,名捷,谥号“敬”。

“问”,问候、慰问,探望。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句意简单明了,现代也常见用,不译。

“君子”,此处指有位者,即为政者。

“贵”,崇尚,重视。

“动容貌”,指举止有礼。“动”,改变。此处指依礼而动。

“远”,音“愿”。离开、避开、避免。

“暴慢”,暴戾骄慢。

“正颜色”,指神色庄重。“正”,端正。

“出辞气”,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即言谈得体。

“鄙”,粗俗。

“倍”,同“背”,背理。

“笾豆之事”,指祭祀和典礼中的具体仪式。“笾”(音“边”)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有司”,职有专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即主管人员。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存”,关心。

【评析】

曾子病了,孟敬子前去探望。孟敬子是孟懿子的孙子、孟武伯的儿子。孟懿子和孟武伯都曾向孔子问“孝”,这些在《论语》中都有记录。孟懿子还曾奉父亲遗命师事孔子学礼,也是阻挠孔子“隳三都”并导致孔子仁道政治实践失败的首要人物。

孟孙氏与季孙氏、叔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也称“三家”。“三桓”长期侵夺鲁君公权,把持鲁国朝政,违礼悖义,因而滋长了很多不良习气,比如暴戾骄慢、轻佻浮滑、粗俗背理等。

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敬事而信”等,实乃为政之义。但是,暴戾骄慢则无以敬事,轻佻浮滑则无以生信,粗俗背理则无以服人。三者实乃为政之大忌。曾子应深知孟敬子亦有此弊,因此不顾自己病体沉重,当面劝诫孟敬子,让他“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以为对治之法。为了表明自己的善意,曾子还特意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期望孟敬子能相信自己的善意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而周公则是周礼的制定者。但是,作为周礼的传承者,鲁国的为政者们却越来越陷溺于周礼的形式,而忽视了周礼的本质。孔子曰:“礼以行义”;《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可见,孟敬子等所热衷的“笾豆之事”这类形式仪轨,只是礼之末。只有“用和行义”,才是礼之本。而为政之义,则是“敬事而信”等。因此,曾子最后以“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来告诫孟敬子:为政者且不可忽大务小、舍本逐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