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传》阅读七十五
2024-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旭日老师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易学的兴盛,大概在商代的末期,周文王德业方盛的时期吧?应当讲述的是周文王和商纣王时代的事情吧?
所以他所系的文辞皆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必能化险为夷。反之,得意忘形,安逸懈怠,虽安定局势,也必遭致倾覆。易学道理是如此广大,所有事物都不能违背此原则,时时戒惧,始终不懈,其主旨在无咎,这就是易学的道理。
(翻译选自百度百科)
【感悟】
这一段文字,作者推测了《易经》兴起的时代背景,作者认为应该是商周交替的时代。
作者的理由是,《易经》的文辞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这应该是一个王朝兴盛阶段的时代烙印,《易经》的智慧有深刻的实践基础,是与困难与苦难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文人理论。比如,困卦,如果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作者却说“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些都是高瞻远瞩的理论,如果不是与困难斗争的胜利者,哪里有这般气度不凡,哪有这样的乐观豪迈。
又比如谦卦,不是胸怀大志者,怎么有这样的远见卓识!
所以,说《易经》博大精深,绝不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