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这才是心理学》,本周最新拆书,针对心理学的各种被误解,被轻视,私塾拆出了新高度,那作为读完30本拆书内容的学员,能得出新想法么?能为自己的认知水平添块砖加片瓦么?经过一天的“深(bie)思(si)熟(lun)虑(jia)”,把一些闪电般出现光速般消失的念头记录下来,算是有个交代了。
贪多不求精,是现代人的通病,虽然各种病横行才导致了你现在的样子。蔡叔开篇就说到,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对一个行为的发生才具有实质性。那么,为什么我们往往只强调一个原因呢?蔡叔的解释是,强调单一因素,可以借机指责他人,同时卸掉自己的包袱。这就完了么?Too naive, 这篇笔记我就只在这一个点上求其精华。
回到结论,为什么要卸掉自己的包袱而只强调单一因素呢?拿蔡叔举的栗子深化一下。成绩下降父母的心头之痛,提高成绩的路上不允许倒退,在寻找原因时,早恋这个现象如果出现了,肯定要被父母拿出来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单独处置。早恋这个现象在中国家庭绝对是占据了绝对的训斥比例,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担心孩子早熟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自己辛辛苦苦从小栽培起来的小苗要长成歪脖子树能不着急么?那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数落是轻的,关禁闭,转学,甚至打骂,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举措。父母盯着孩子“早恋”这个结果,然后把原因归结为孩子,都是孩子的错误,需要父母来扶正。父母的这些举措到底是为了谁呢?通过私塾已经拆完的30本书的认知水平告诉我们,这是父母的推卸责任行为,今后孩子有个什么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没考上好大学没找着好工作,毕竟这两样是现今社会评判父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会有个说辞了,叫你不要早恋用心读书你不听,现在自食其果了吧,我们做父母的已经尽到了教育的责任了,等等。这其实还是父母的自利行为,寻求心理安慰,我们已经做了父母该做的一切,孩子人生路没有走好跟我们无关了。这个理论,以前私塾的哪本书里也谈到过,看来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难的是,怎样把这些底层认知进行迁移,无方法无实践,无真知。
再者,文中谈到,对于影响成绩这个结果,影响因素可能很多,转学、青春期发育、早恋、迁居、家庭破裂等都可能是原因,要逐个解决才是正解。可是,交叉影响这个词是关键,A不发生就不会发生B,也就不会发生后续的事件。家庭破裂了,孩子跟随一方父母去新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孩子进了新的学校感觉孤独,刚好邻班的男生似乎很关心自己,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丝丝朦胧的好感,仅此而已,被家长放大了做出文章,矛头直指自己个,解决得了问题么?
我们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必然,但也不是偶然,各种因素的链接造就了一件件或好或坏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是认清自己,提高认知水平,厘清各种关系,最终目标是做一个幸福的人类,能造福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