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

被朋友圈放大的焦虑,是时候丢掉了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用时间酿酒

-1-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所有的事情都会让人焦虑。

成绩不好让人焦虑,赚不到钱让人焦虑,连缓解不了焦虑这件事,也让人焦虑。

本以为一步一个脚印,就可以努力把生活过成诗,却眼看着一步步过成了“1818黄金眼”的沙雕剧本。

每天人还没到办公室,工作就已经在通勤路上展开;晚上到家刚躺下,领导一句“在吗”就又得爬起来;到了周末,根本没精力出去走走,一心只想葛优躺。

躺在沙发上刷朋友圈,看到昔日好友po在朋友圈的旅行美照,看到高中同学又换了新车,焦虑的情绪就瞬间涌来。

仿佛诗和远方注定只是朋友圈的产物,放下手机,回到现实,满脑子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OK,负能量的话就到此结束,毕竟日子不能靠着焦虑去活,总得想点法子去缓解焦虑带来 的痛苦。

关于焦虑的文章写了不少,本以为没有什么可再说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焦虑是贯穿人这一生的,不同阶段感受到的焦虑不同,每个人焦虑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来集中说说,因为朋友圈所带来的的焦虑情绪。

-2-

其实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焦虑,但焦虑的程度,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无限放大。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大家接触的朋友圈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朋友、同学、同事以及身边的亲人,关注的对象只有几十人。

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交流也变得越来越便捷,随之而来的便是朋友圈人数的爆炸式增长。

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50?500?还是1000?

2019年,腾讯发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较三年前人均翻一倍,增加了110%。

今年的数据为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值还在持续增长中。

虽然朋友圈是一个了解朋友近况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个令人焦虑的场所。

上大学时,微信好友只有几十人;写作后,陆陆续续加了不少好友和读者;毕业工作后又加了很多合作伙伴、同事。

前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微信好友个数就达到了满员的状态,当我们关注的人数变多,对比的范围自然就会拓宽,焦虑也就被放大了。

而且朋友圈会给人一个幻觉,让你以为所有人都在你身边。

你不会因为马云赚了10个亿而焦虑到睡不着觉,也不会因为某个富二代换了新车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望。

能让我们焦虑的,都是那些身边几日不见,就取得了不俗成绩的,比如高中同学买房了,同事升职加薪了等等。

以前这样的对比很少,但朋友圈的出现,把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这就导致即便是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也会引起你的焦虑。

所以,对比数量的增加以及被拉进的距离让你我的焦虑迅速膨胀。

-3-

除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焦虑,朋友圈自身的特性也为焦虑情绪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借助对戏剧表演的观察,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呈现理论”,又称为印象管理。

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预先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以此获取好的效果。

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而朋友圈就是集中展示的小剧场,所有人互为演员和观众。

在朋友圈里,人们尽可能地将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示出来,甚至会根据别人期待的样子,扮演着大家喜欢的模样。

日本综艺节目《nino桑》曾跟踪拍摄了人气模特西上真奈美的一天,让大家看到了这位网红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社交网站上,西上真奈美经常晒自己的日常。

早上起来,先自拍一张;吃饭时,美食照片也不能少,为营造健康生活的状态,还会特意点一些蔬菜,尽管,她从不吃。

时不时再po出几张三五好友聚会的照片,再加上一只可爱到爆棚的小狗,西上真奈美的生活就是大家眼中的诗和远方。

但节目组跟拍一天后发现:这一切,都是假象。

她的屋子,用我这个大老粗的话来说,简直就是猪窝,地上除了垃圾就是垃圾。

为了拍出来的照片精致一点,就花上20分钟腾出一角,其它地方就不管了。

又为了营造出自己社交广泛,好友如云的假象,自费请人吃饭(不请客没人来),强行给别人过生日(拍照当天并没有人生日)晒在社交博客上。

虽然西上真奈美的做法比较极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会这样,但习惯性把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则是人性使然。

所以,朋友圈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被精心挑选过的自己,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展现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可惜,这种装出来的美好,终究会被现实拍醒。

当然了,我们不能狭隘地臆想朋友圈里的人都过得很差劲,掩耳盗铃式地看不到别人的成绩,从而寻求内心的平衡感。

只是想提醒大家,正确看待朋友圈的特殊性,避免被他人放大的美好而焦虑,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4-

以上两点,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朋友圈“报喜不报忧”的特性都是客观环境所导致的焦虑,但从主观上来看,让我们焦虑的原因则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正视痛苦,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和习惯性放大他人美好生活相反,让我们焦虑的又一重大原因则是习惯性放大自己的痛苦。

遇到一点点不如意就觉得生活无望;加几次班,熬几次夜,就轻易地给自己贴上“社畜”的标签;看到朋友圈有人出去旅游,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苟且。

然而,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朋友圈里的那些美好,也都是别人辛苦打拼换来的,选择性地忽视别人背后的努力,只看到美好的一面,岂不是庸人自扰。

第二:一味地攀比,不敢为自己而活。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只是对比之后,你发现别人更好,你便又开始焦虑了。

《怪诞行为学》里有句话很扎心,却很现实:攀比累,但不攀比,大部分人类甚至连怎么活都不知道。

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就把与他人的竞争当成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意义。

上学时成绩要比别人好,上班后工资要比别人更高,毕业后房子要比别人大,老婆要比别人更漂亮。

虽然有时候,攀比会转换为动力,催人奋进,但从攀比中获得的幸福感,最终也会因为攀比而迅速消失,倘若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在这个社交高度发达的时代,焦虑注定会如影随形。

-5-

明白了焦虑产生的原因,解决焦虑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针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客观因素,解决焦虑,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识地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控制朋友圈的数量等等。

而针对心态上的主观因素,相对应地则可以试试下面这两招。

第一:认识到苦难的价值,坚信努力的意义。

成长很难,这一路上我们要犯的错终将不计其数,但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我们才会对痛苦释然,丢掉遇到挫折就焦虑的负面情绪。

第二:从攀比的沼泽里走出来,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相对剥夺感,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譬如痛苦,失望、焦虑等等。

举个例子,给小孩子发糖,一个给一颗,一个给两颗,那么那个拥有一颗糖的孩子,就会因为比别人少一颗糖而产生被剥夺的感觉,这种被剥夺的痛苦,便会让人焦虑。

想想看,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犯着类似的错误?

上一秒,还在为发年终奖的事情而开心,下一秒就因为觉得年终奖比别人少而焦虑;昨天还在为买房而开心,今天就因为同学换了别墅而焦虑。

倘若一生都这般比下去,又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而想要摆脱相对剥夺感所带来的焦虑,重点就是摆正参照物,把对别人的关注改为对自己的关注,学会去享受得到一颗糖的快乐。

总之,什么时候,你敢把生活过给自己看了,什么时候,焦虑也就消失了。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也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但日拱一卒,只要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终将抵达幸福的彼岸~

以上,共勉。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新书《反本能2:如何对抗人性弱点》已上架销售。公众号:用时间酿酒。微博@用时间酿酒  等你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