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服周”——看楚人的民族性格(四)
楚穆王在楚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平淡的几页,它像风雨来临之前的沉闷,令人不安。似乎在等待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出现。
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如果说熊渠东征江汉为楚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熊通称王使楚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话,那么把楚国推上春秋霸主地位的无异就是那个“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了。
楚庄王生于忧患之中,楚庄王继位时,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下,由于其父楚穆王的突然去世,引起了公子燮的谋反,公子燮和老师斗克挟持楚庄王出郢都,后来大夫戢梁诱杀公子燮和斗克,救出楚庄王重返郢都。
这时的楚庄王尚不满二十岁,威信尚未确立,地位尚不牢固。两位老师的叛乱和败死,使楚庄王不免染上了嫌隙,史称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淫逸无度。这可能是自发和被迫兼而有之,自发,即楚庄王对声色犬马颇有好感,情不自禁;被迫,即楚庄王为权贵左右,身不由己。楚堵敖之死(楚文王十五年,即公元前675年六月十五日,楚文王去世。公子熊艰继位,史称楚堵敖。楚堵敖三年,楚堵敖想杀害弟弟熊恽,熊恽于是逃到随国,熊恽在得到随国人的支持后,便联合随国人袭击并杀死楚堵敖,夺得国君之位,是为楚成王),楚成王之死(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逼迫自杀,谥号成王),都是前车之鉴。自己刚刚执政就成为两位老师闹政变的人质,余悸犹存。韬光养晦、敛翼以待、冷眼旁观、以静制动,这是楚庄王力求自保的上上之策。在声色犬马,美目巧笑之中,他的苦心是外人无法懂得了的。
重返郢都的楚庄王在接下里的三年里没有针对楚国的现状而颁布一条律令,而是在这三年里沉迷于声色,下令拒绝一切的劝谏,违者一律杀无赦。这让朝臣们束手无策,忧心不已。
一日,大夫伍举大胆面见楚庄王,见楚庄王一边饮酒作乐一边眯着眼看着他问有什么事,伍举说:"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猜了有些时日还是没有猜出来,特来请教大王。"伍举得到大王允许后才说道:"楚京有大鸟,栖息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楚庄王一听会心一笑,告诉伍举:"寡人知道了,这只鸟可不是一般的鸟,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听到楚庄王如此说,伍举兴奋地退了出来。可是几个月之后楚庄王依旧莺歌燕舞,于是大夫苏从再次大胆进谏,此后楚庄王开始任用贤良,诛杀小人,使得楚国的国力逐渐的强盛起来,为楚庄王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真正让楚庄王“一鸣惊人”,是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这是楚庄王第一次涉足于中原,陆浑之戎在伏牛山与熊耳山之间的洛水流域,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是假借尊王攮夷之名去试探,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楚师在陆浑只是虚晃一枪,就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位于周都的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摆明了是向周天子示威,这是既狂妄又天真的举动,只有年少气盛的楚庄王才做得出来。但是,楚庄王这一番耀武扬威之举,倒是把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吓得不轻。赶忙派善于应对的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
《史记.楚世家》记楚庄王问王孙满:“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洛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如何?”王孙满知道其意不善,便回答说:“三代以德相传,岂在鼎哉!昔禹有天下,九牧贡金,取铸九鼎。夏桀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若其有德,鼎虽小亦重,如其无德,虽大犹轻!”。并说:“今周德虽衰,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的来由。不过王孙满的一席话,倒是让年少轻狂的楚庄王受益匪浅。从此,楚庄王对德和威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楚庄王观兵周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僭越行为,大大震撼了北方各国诸侯,令诸侯们噤若寒蝉,对楚国再也不敢轻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