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9】决定一个人的那些隐秘(二)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渡舟弱水

今日“五·一”劳动节,恣意妄为的消磨了一日,无忧无虑好像回到童年。

继续前文,接着上篇人格中的“本我”“自我”之后,讲一讲“超我”部分。超我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层次,是由教育从上一代那里继承而来的文化部分。

超我完全遵循道德原则,时刻的监督着本我和自我。因为本我总是从潜意识之中不安分的时而冒出,就像黑夜中忽闪忽闪的萤火虫光,超我就像严格职守的警卫者,若有超犯道德条律的心念,就会使用“良心”引发羞愧而让本我退去。

自我在采取适应环境满足本我的过程中,也要受到超我的审查,那些有悖于世俗道德伦理的手段策略会引发个体的“不安”,这种不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冒犯道德律的可能。

简单的看,超我就是一个人可以自律的保障。当超我成熟后,个体就完成了他控向自控的成长。

那一个孩子的超我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下面的理论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非常好理解的。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就讲究个平衡和谐与统一。从周易太极到五行八卦,再到孔孟及老庄都讲个“和”。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基础就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平衡。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或者过强都会引发人的内在失衡,进而形成表现各异的心理冲突。

比如“自我”强于“超我”,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所顾忌,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可怕的破坏。

比如“本我”强于“自我”,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人的抑郁,因为内在各种原始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大量的原始能量无法排解,那么个体就会被自己的这些心理能量攻击。非常明显的就是,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时还不能很好的被异性欢迎和接受,就会变得抑郁。因为孩子缺少与异性正当交往的策略与方法,“自我”不足以满足“本我”的诉求。

比如“超我”过去,就会引发道德焦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背负上巨大的道德压力。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用过强的“超我”来狠狠的鞭挞自己。功课学的再好,觉得还是辜负了父母的希望;朋友再多,也觉得还是自己不够好伤害了一些人。

教育孩子可以,但不要过多的从道德层面上反复强化孩子的道德意识。凡事都要适度,教育更是如此。

超我的形成事情是6岁左右,那么在5岁前不必要与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只需要进行基本的行为习惯训练就好。而6岁开始,孩子的“超我”部分逐渐成熟,也不是父母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使然,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如何遵循道德规范,进而模仿习得。

以精神分析中人格理论分析这样一个事例——小孩子如果看到妈妈对其他孩子有好感就会哭闹“争宠”。

每个人的“本我”中都有着对母亲的独自占有欲望,因为母亲是最早与自己建立情感连接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给了自己生存下来的宝贵乳汁。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独占的目的,“自我”部分就会采取适应环境的方式,采取哭闹的方式来博得母亲的关注,如果成功那么这一策略就得以保持,如果母亲不理睬,孩子会不断调整策略以满足“本我”的需要。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当“超我”成熟起来,超我就会监督自我采取更符合道德要求的办法来博取妈妈的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