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文社科部落之城

谈到死亡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115人  谢梦殊

        ——一个人从未想过死,他也必不热爱生

        最近因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父母软性的压力,情绪颇为抑郁。死亡这两个字眼开始无数次冒上我的眼前,我开始想象无数种死亡的方法。有时走到江边会突然蹦出一个念头:跳下去呛水淹死是什么样。有时站在栏杆旁会突然想象一个画面:跳楼摔死之后是什么惨状。然后每次都会无意识地留下一串热泪。我不由得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这样一个阳光知性,热爱生活的文青,会有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呢?死亡这个可怕的字眼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谈到死亡

      死亡是一个哲学问题:就个人层面来讲,死亡是个体时间的尽头。就唯物主义来讲,死亡是不可逆的意识的消逝。就唯心主义来讲,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起点。就社会层面来讲,死亡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机制,每个人都会死,也就给他人的生留下了余地。

      从生物学上讲,是生物体各项机能的停止,是生物生命体征消失后的一种状态。

        死亡更是一个心理问题。

        人们似乎对死亡这两个字眼有着本能的下意识的回避。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甚至根本不承认死亡,他说:“最可怕的恶是死,但死却与我们毫无关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的确如此,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死好像确实与我们从无关系,即便这个字眼经常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我们可以选择漠不关心、可以刻意回避甚至忘记,也就似乎没有恐惧。可当某一天它猝然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会震恐地惊呼:它还是来了。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害怕面对这个宿命中必须要面对的终极问题呢?

        记得十年前汶川地震,很多同龄人都不幸罹难,关于死亡的报道铺天盖地。那时候我想到人总一天会死,就觉得害怕。有时候睡觉的时候,甚至会哭会发抖会做噩梦,现在想起来觉得过早忧心这些问题,甚至有点“杞人忧天”似的可笑。诚然,不想死亡这个问题,人生似乎充满了美好的绿意生机。一想到死亡,似乎是永恒的灰色和沉默的悲伤。“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性命短促,死亡如影随形,魏晋的古诗早已将这种恐惧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与所有的动物一样,求生是一种本能。在死亡来临之时,所有的动物都会挣扎。厨房中烹死的鸡鱼、野外被捕食的猎物、病院中濒死呻吟的老病……害怕死亡,不仅是因为求生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害怕绝大多数死亡过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影视作品里,都常触目惊心地感受到,有时候是撕心裂肺、有时候是鲜血淋漓……很多选择安眠药和割腕的自杀者,常常因为这个过程的难以忍受而打电话急求求助放弃自杀。

谈到死亡

      人又与所有的动物不一样。人不仅仅有意识,更有感情。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人们恐惧死亡。恐惧死亡,一是恐惧人的意识即感知能力的消失。人正常的活着,对于眼睛所见的一切事物、对于自己所了解的这个世界,都有清醒的明确的感知。因为有这种感知,人对这个世界就有明确的把握。而如果死亡,这种有感知的意识就消失了。而人的思想,人的情绪,甚至拥有的一切都基于这种感知。这种感知消失了,人就像归于了一片混沌。一个植物人,活着对他自己来说,就等于死亡。因为在他意识消失的时间里,他失去了感知能力,也失去了作为一个主观人的一切。

      恐惧死亡,是恐惧死后未知的境遇。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吗?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魂飞魄散、身灭生死;还是化为孤单飘荡的游魂,去往一个神秘的死亡世界。或又仅仅是化一罐冰冷的骨灰,永远“托体同山阿”?沧海桑田,骨灰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化为冰冷的泥土、是溶于纯净的水,还是化为某种动植物的组成物质甚至昆虫、菌类?一个有意识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化为这些无情的卑微的物质,能不令人恐惧吗?庄子和弟子谈论死后的情形,玩笑道:“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我们死后成为鼠肝虫臂,这是有可能的,但常人未免不觉恶心。古时土葬,尸身终有一朽,大都还要被虫蛇鼠蚁所食噬。试想堂堂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作为人间主宰的人,死后竟是如此遭遇。如何不叫人心惊。庄子将死,吩咐弟子不备棺椁,不遗陪葬,敛席薄葬即可。弟子不忍心乌鸦和老鹰吃掉他的尸体,庄子却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多么偏心呀!”庄子是超然物外的哲人,对死亡的认知已经超越了人本身,也已经超脱了常人的恐惧。但我们皆是常人,想象到死亡的这些悲惨景状,难免不唏嘘感喟,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深沉的恐惧了。

      恐惧死亡,是恐惧失去,恐惧我们失去生前拥有的一切。死亡,意味着失去对生前拥有的财富的控制,亦失去享受生存着能得到的各种快乐的和对现世生活的美的能力,也失去了所有亲切的活生生的不忍分别的亲人和朋友。古人下葬,不管贫富,总是要随点陪葬;每到清明年节,总要烧点冥钞、带点佳肴好酒,约上亲朋前去扫墓祭拜。不仅寄托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是相信如果有灵魂、有阴间,可以以这种方式为逝者在彼端的生活尽一份物质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帝王公侯下葬,甚至会残忍地用大量活人生殉,其中有仆从奴隶,也有宠臣嬖妾。就是为了想让逝者在死后的世界也拥有在现世生活中物欲的情欲的一切。

      我们恐惧死亡,尽管它在我们活着时毫无地位、尽管对它只有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这个字眼本身带了太深灰色的感情色彩。也是因为恐惧死亡带来的生理痛苦、离别、未知和失去。

谈到死亡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形成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吸引信众得到广泛传播。不管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天堂”“天界”“地狱”、炼狱、因果报应、末世审判等说法。甚至道教也讲“升仙”“长生”。人们通过这些来摆脱自己对死的恐惧,麻醉自己现世的苦难。这是典型的通过“死”来控制“生”,无论信教与否,人们多多少少都受此影响。

      人这样伟大的生物啊,在死亡面前一样卑微渺小。压在人身上那样如山如岳的苦难,也是。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不想死和不想活有什么区别。当时并未细想,脱口便道:不想死就是想活,不想活就是想死。但今天思考起来,的确没有那么简单。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想活。不想活,也并不意味着想死。

      人之所以想活,除了动物的本能。更是由于对现世美好、现世羁绊的眷恋和对作为一个主观人自我实现价值的肯定和期待。可是即使世界依然美好,羁绊却都消失,自我价值的实现失去希望,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主观人,这一切不清不楚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失去了亲人、爱人、朋友,事业无望,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或者说自己不能实现成为自己。对于一个主观人来说,很难无端找出一个称之为阳光或希望的,生之理由。很多人觉得人自杀的都是心态脆弱、承受不了社会压力,一时激动犯下的错。不可否认很多自杀者的确是一时糊涂。但对于一个清醒的人来说,没有意义的活着,是比死亡还痛苦的事。试想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怕,生的困苦还有值得畏惧的吗?我们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所以请不要自已为是地为他人强行找一个我们自己之所以愿意生存下去的理由,并批评自杀者的冲动脆弱不理智,如此自私让亲朋如何。这样不明不白的善意,是对他人的冒犯。一个人既然出生成为一个人,就有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利,也有选择有尊严的死亡的权利。当人们活着失去了意义之时:说不想活,是恐惧死亡本身,并不意味着想死。说不想死,也因恐惧死亡本身,并不意味着想活。而当人们活着还有意义时,会有人想死吗?

谈到死亡

      记得电影《观音山》中,三个青年主角的房东,是一个退休的年近老年而不幸同时丧子丧夫的妇女。她每天活着无所事事,毫无目的,如果不是住在人群,就像被人群遗弃的孤魂野鬼。后来她多次想要自杀,但三个年轻人都救了她,并像儿女一样对她好,期望让她感到儿女般的爱。可是最后她还是成功跳崖自杀了,三个年轻人没能阻止。年轻人固然想给她爱,让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可是世界确实美好,年轻人也很有爱爱,但这些都不属于她生命本身。

      前两天看新闻,菲律宾有一个日本老兵,由于接受了游击作战的命令躲入了深山老林,不知道日本投降,于是一个人在菲律宾的山林里战斗了三十年。直到一九七二年才被发现,最终被送返祖国。三十年远离人类社会,就像小说中鲁滨孙漂泊在孤岛,俨然就是一只孤魂野鬼。很多有长期这样经历的人,都因为受不了这种蚀骨的孤独而自杀或是丧失了作为一个主观人正常的神志。可是鲁滨孙和这个老兵为什么要坚持活下来?是因为他们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和他们在人间尚有羁绊和价值。故国的亲朋、军人的使命,都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动力,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是他们的阳光和希望。

      人是脆弱的,一滴水、一根芦苇都可以致他死亡。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命运就会突然让你交死亡的答卷。面对死亡,人唯一能有尊严从容地面对的死亡的方式:就是热爱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热爱感恩你人生所有的羁绊,认真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直到生的意义消失、直到我们有勇气超越死亡本身的恐惧,或是不幸突兀离开,或是幸运地坦然老去。

      至少在人生完全失去意义之前,我们都应认真地活着。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谈到死亡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艾米丽.狄金森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he was parking pick me

他殷勤停车接我

the carriage was just the two of us

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and "eternal life" with seat

还有“永生”同座

we slowly, he knew that without the need for rapid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i also put aside work

我也抛开劳作

and leisure, to return

和闲暇,以回报

his manners

他的礼貌

we passed the school, coincides with the recess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the children are noisy, on the playground

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maybe you should say, he passed us by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

dew and cold makes me quiver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

because my clothes, just sheer

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

and my cape, only tulle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

we stopped at a house, the house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as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the roof, barely visible

屋顶,勉强可见

eaves,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屋檐,低于地面

since then, several centuries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seems to short the time of day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

that day, i first guess

那一天,我初次猜出

the horse, towards the eternal

马头,朝向永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