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目给自己揽事,分清你我他
我自己是一个付出感非常强的人,通俗说就是特别爱关心别人的事。
这样利弊参半。
一方面,家人、朋友评价还不错,是个贴心的孩子、朋友。另一方面,自己花费诸多时间、金钱在这上面,自己的生活却经营的差强人意。
我一直也非常好奇,自己这种心态到底缘何而来,喜欢付出,没有明确的界限感,外界的评价能引起自己情绪起伏变化,无法明确的分清你我他的关系,对于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自己感觉要承担某些责任。
荣格讲,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回溯自己的童年,慢慢梳理,也找到了一些形成这种个性的端倪。
从小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排行中间,获得父母的关注与爱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家中老大担责任,老小享疼爱,中间的孩子没太有存在感,从小形成了靠懂事听话博得父母爱与赞赏的习惯。
这大概是我痴迷付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他人的爱与认可。
盲目付出是缺乏界限感的表现,是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
王梓恒有篇文章说,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对此我是深有感触,十分赞同。
付出型的人能十分好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因为其潜意识里知道,获得他人的帮助需要用已有的东西去交换,并不十分容易。所以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尽量不麻烦他人,不能自己处理的事情,想尽办法也要自己处理,再不济可以放弃。
别人的事情这个概念对付出型的人就难以分清,特别是在家庭等亲密关系中。一方面特别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令自己也十分劳累。
一个人时间与精力有限,当大部分的焦点都聚焦在家人或者他人身上,自己的喜怒哀乐,职业发展怎么办?
此外,对父母来说,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孩子过的幸福,若孩子因为执迷于付出,听话懂事,导致最终结果差强人意,这责任谁又应该承担呢?
个中体会,自己最是清楚。
离开了谁,明天依旧会到来。付出型人总觉着自己重要,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好。可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的,这是一种错觉。
当一个人把别人的事情揽在自己的身上,本身就是剥夺了他人做事的机会,暂时的感激,令自己心生愉悦,每个人生只有一次机会,难道自己要把他人的整个人生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付出并不比得到更加高尚。
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中,十分推崇付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但我慢慢发现,所有的付出背后都是自己的欲望的满足。
这并非是阴谋论。我们将付出推向道德的高塔,愿意付出的人也因此占据了道德的高地,周边是一片赞扬与欢呼,那颗渴望关注与爱的心得到满足,那份面子与虚荣得到慰藉。
刨根问底追问之,自己的付出是否真是为了那个最初的目的。
关心父母的孩子,是否在意父母的赞扬,周边人的夸奖?
关心孩子的父母,是否也想验证自己经验的准确,获得那份顺从与仰慕?
为了朋友幸福的自己,是否也有打探八卦,寻找自己存在感的小心思?
无论自己的行为是基于何种目的,请停止美化自己的行为,放下道德的面纱,付出其实并不比得到更高尚。
李笑来说过,人生三大水坑 : 看热闹、随大流、替别人操心。
以此自勉。
李怡然—写有人味、趣味、烟火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