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回忆记忆中的那些事

爷爷逃荒记

2018-10-03  本文已影响90人  YSL言书乐
爷爷逃荒记

五十多年前孩童时的我,常听爷爷讲他逃荒的那段经历,铭刻在心,终生难忘。如今我也当了爷爷,深有体会爷爷为什么常讲他的经历,意在让后代不要忘记根本。如今时代变迁,环境不同,以面对面讲故事的形式传递上辈人的经历和情感,已不太适宜。那么,爷爷讲给我们的经历故事就此终止吗?不能!我可以把她写成文章,让后辈的人们看到,记得!

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我在《信》一文中已提到爷爷逃荒的时代背景,那是我们国家解放不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一次大“饥荒”。我们老家商洛秦岭山区也不例外,野菜几乎被采摘净光,榆树也遭了殃,树皮都被剥下来熬汤吃了。


老家的山水房舍

爷爷的逃荒经历是他在逃荒多年后,老家度过了饥荒,父亲把他接回老家居住时讲给我们听的。当时爷爷是一家之主,看着全家老小近十口人忍饥挨饿,心急如焚,便决定找个不挨饿的地方去住。

有了这个打算,爷爷就到处打听可以落脚安家的地方。在一个大荆镇逢集的日子,爷爷打听到大荆公社郭坡大队有人在宝鸡凤县唐藏公社新场大队落脚安了家,那里是半丘陵地区,地广人稀,但水土不很好,可是粮食不紧缺,能够吃饱。

于是爷爷就去讨得详细地址和去那里的路线,决定自己先独身去看个究竟。我在《信》一文中写的“我记忆中最早的信”一段,就是爷爷去凤县看过之后寄回家中的那封信。【:点击蓝色“信”字可读此文】

接到信后二叔二婶和奶奶就去了凤县,父亲母亲三叔以及年幼的我和弟仍留在老家。度过饥荒多年后,爷爷又被父亲接回老家。每当黄昏傍晚工余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炕火边休息时,爷爷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更多的是他的亲身经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爷爷讲的逃荒经历。

当年爷爷简单准备了点盘缠(路费),就出发了。从大荆到西安乘汽车,从西安到凤县要乘火车。为了省钱,爷爷只买到红花铺车站。打算从红花铺下火车后抄近路步行去唐藏,这条近路也有百十里,当年比较荒凉,也不通车,走的人也不多。

爷爷逃荒记 爷爷逃荒记

从以上地图和地形图可以看到,如果乘火车直达凤县县城,再换乘汽车到唐藏镇,要花费更多车费,但不必步行。为了省钱,爷爷选择了步行百十里的“近路”,就是地图上标示的绿色路线。

爷爷说,当年他到红花铺车站下车后打听问路,被问者劝他住店,第二天趁早赶路。因为当时已是下午,赶天黑肯定到不了唐藏,中途也无旅店可住。为了省钱和赶时间,爷爷选择了继续赶路。

当他走到天快黑时,看见路傍不远处有一块坡地,地边坡上有两只羊在吃草,一老者在地边修砌被洪水冲垮的石磊坝(我们老家叫做石链)。爷爷就走过去搭讪问话:“老哥,忙着哩?”老者把爷爷打量了一番,反问道:“你干啥?”爷爷说:“我要去凤县唐藏公社新场大队,这是头一次,路不熟,请老哥指点一下。”

老者看着爷爷风尘仆仆的样子,惋惜地说:“从红花铺到唐藏,你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程。赶快走吧,赶天黑到前边找个人家歇脚(住宿的意思)”。爷爷又累又乏,实在不想走了。就说:“老哥,行个方便,让我在您家歇一宿吧,明天天亮就走。”老者说:“我家地方小,不方便,你还是到前边去找地方歇脚吧!”

就在问答闲聊的同时,爷爷就帮老者搬石头垒地坝。爷爷是庄稼把式,干活能手,十八般农活样样精通。不大一会功夫,十几块大石头在爷爷手下乖乖地补齐了地坝的豁口,既整齐又稳当。这时天也擦黑了,老者说:“咱们回家吧!”就赶了羊,领着爷爷回到不远处他的家。

老者的家是个独户,没有邻居,也没有儿女,老伴在家正烧饭。老者对老伴说:“来客了,把饭一块做上。”饭后爷爷被安排在另一空炕上休息,第二天天刚亮,爷爷准备赶路,老者不让走,让老伴赶紧做饭,吃过早饭,还把蒸好的大洋芋(土豆)让爷爷带上几个路上充饥。

这段经历,爷爷不知讲了几十遍。讲完后总要补充几句:“做人要勤快,诚恳,善良,如果我当时不动手帮他垒石链,就不会得到他的同意,就会摸黑赶路。……”爷爷后来一直挂念这善良的老夫妇,说有机会再去探望,感恩报答一下,可是直到爷爷去世,一直没有机会,此事也成为爷爷的一个遗憾!

当年爷爷在老者家吃过早饭就又开始赶路,当天就到了目的地——凤县唐塘公社新场大队。找到先期到达的大荆老乡,他们把爷爷引荐给大队支书(当地干部)。爷爷就与大队支书谈妥了迁户安家之事,托人写了一封信,寄回了老家。


爷爷逃荒记

爷爷的这段逃荒经历,并没有什么传奇之处。爷爷之所以多次给我们讲述,就是让我们不能忘记那次饥荒,而且强调,“做人要勤快,诚恳,善良。”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是国之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食是农业的主产品,是国民生存的保障,任何时候都不可缺粮!任何时候都不能有饥荒!

但愿我们的国家继续富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逃荒!

作者:YSL言书乐2018.10.0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