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婚姻育儿

希望孩子永远不遇到冲突?错!专家说,经历冲突,是好事儿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9人  陆北老师

之前,发生过一起14岁儿子弑母案,震惊了许多人。起因并不是什么重大的原因,14岁的儿子因为整天玩狗,学习成绩下降,母亲威胁他,要将小狗杀死。结果,母亲真的这么做了。谁知,当天晚上,趁着母亲睡着了,孩子用锤子在母亲头上砸了一个洞,导致母亲死亡。

事情发生的原委

据了解,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一贯强势,孩子平时学习成就不错,但是因为最近有些贪玩,导致成绩下降,母亲十分气愤,所以,用小狗的生命来吓唬孩子。面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孩子也说过,“你打死小狗我就打死你”。最后,两个人都付出了行动。

其实,近些年类似这样的新闻有很多,孩子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轻易地就做出了不恰当的选择来进行处理。当然,与新闻中孩子的激烈反应不同,还有一部分孩子,在面临冲突的时候,选择的是另一个极端的反应,就是听之任之。

前不久,有一则视频疯传朋友圈。视频里记录的是一名男生被三个同学殴打,在三分钟的视频里,男孩跪在地上,不曾有过丝毫反抗。

发生冲突时,一味忍让和强烈反击,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同样是面对冲突,怎么孩子之间的做法区别就这么大呢?其实,这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无关系。

孩子为什么不会处理冲突呢?

第一个原因,源自于父母对待冲突的态度。

对于中国的许多父母来说,我们都是不希望看见冲突。尤其是当冲突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赶紧解决。但是,如何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父母选择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冲突发生在家庭以外,父母主张以和为贵;冲突发生在家庭内部对,父母习惯强势处理。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孩子是与其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一般都觉得不要太过于计较,要以和为贵。所以,父母的做法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快道个歉”“算了算了,没关系的,反正孩子也没有受伤”

当父母一味地想息事宁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忍让,只要冲突能尽快过去就好。

父母息事宁人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能忍让

而当冲突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时候,尤其是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时候,父母习惯强势对待孩子,使用暴力沟通。所谓的暴力沟通就是指,用威胁,恐吓,发泄情绪,愤怒方式跟孩子沟通。

最常见的暴力沟通就是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否则就会“动用武力”。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问过一个问题:“你最讨厌父母说什么话?”

很火的一个答案是:“不准哭,再哭一次信不信我现在就过去打你一巴掌。”

父母的暴力沟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等到孩子服软了,父母就会觉得冲突消失了。但是,在孩子看来,冲突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给自己造成了长久的伤害。

但是,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得不说,这些都不是处理冲突最好的方式。因为面对冲突,无论是像视频里的男孩那样只知道忍让,还是以暴制暴,伤害身边的人,其实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当然这只是孩子不会处理冲突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心里缺少爱。

第二个原因,孩子的心里缺少爱。

作家王朔曾经在《致女儿书》里写到: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王朔

王朔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给他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就是暴力,很少感受到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曾说过:“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幸运的是,王朔没有沿袭父亲的风格,对女儿也这样。但是,父亲的做法还是让他感受到了伤害,他在长大成人之后,明知道应该对父母好一些,但是都很难做到。

看到那些杀母弑父的文章,我们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有良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看一下孩子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我没有感受到爱”。

父母对孩子是否有爱,将决定孩子处理冲突时的反应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生活在爱与关怀中的孩子,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他怎么会做出这些极端行为?正因为孩子缺少爱,他们不懂得父母的爱为何物。14岁的少年感受到的温暖与慰藉,都是来自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狗。

所以,当他面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当他看到母亲毁灭了自己最亲密的伙伴的时候,他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但是与母亲,他却没有那些所谓爱的羁绊,缺少爱的连接,最终做出了那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

而对于那些不知反抗的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缺少关爱,他就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价值感,在他心里,自己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难做到自我认同。

缺少爱的孩子,很难做到自我认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镜映。意思是说,我们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容貌,但是同样也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心灵。而这个镜子就是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尤其是父母。

如果父母喜欢赞美、肯定、鼓励孩子,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美好;如果父母对孩子打骂、贬低,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卑微,不值得被爱。

所以哪怕是面对冲突,他也会觉得很麻木,他不知道自己反抗的意义在哪里。

这么看来,想要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冲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没有冲突。不过,不得不说,冲突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儿。

冲突对于孩子来讲,并非有害无益。

冲突会让孩子感受到愤怒,处理不当的时候,孩子还会因此感到委屈,但是这却并不代表,冲突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儿。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孩子社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对于孩子来讲,冲突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冲突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价值的

冲突带来的价值之一,让孩子听到不同的声音。

产生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观点不同,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就会知道有些事情不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的。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老人都比较惯着孩子,只要是孩子说的,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但是,进入到社会之后,就不会这样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所以,让孩子经历冲突,就可以让孩子了解多元价值观,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对于自己来说,也都是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容别人质疑的,所以,冲突对于孩子了解世界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冲突带来的价值之二,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所以他们不懂得要去顾及别人的感受。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父母也不去引导孩子关注别人的想法,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变得自私自利。

孩子不是世界的中心,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就需要关心别人的感受

当冲突的发生的时候,孩子就会看见对方的反应,尤其是自己欺负别人的时候,可能对方会伤心、哭泣,这些都会让孩子发现,其他人也会产生感受,自己的错误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进而引发孩子的反思,学着去理解和体谅被人,逐渐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冲突带来的价值之三,教会孩子处理问题。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讲道理,你不能吃路边的零食,要不会拉肚子;你不能总是看电视,要不会眼睛疼,但是孩子往往都听不进去,只有当他真的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是因为用眼过度而感到疲劳的时候,他才明白父母说的是对的。

而面对冲突也是一样,我没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或是别人欺负自己要勇于抗争,不管父母怎么说,都不如孩子亲自体会一下冲突,感受要来得真切。

而且,孩子是非常善于观察和模仿的。父母如何处理冲突,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从中他也会学习到处理冲突的方法。

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其实冲突本身并不是问题,甚至还会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父母如何来帮助孩子处理冲突,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父母应该如何协助孩子处理冲突呢?

首先,父母不要在冲突发生的当下与孩子进行讨论。

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往往都会受到情绪主导,此时和孩子去探讨谁对说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西格尔教授曾经介绍过一种方法,叫做90秒方法。当孩子经历冲突的时候,父母需要等待90秒,之后再去和孩子讨论,90秒的时间足够让孩子尖锐的情绪平息下去。

先给孩子90秒,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处理孩子的冲突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马上就坐不住了。

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父母,一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风风火火就来了,到了之后,就马上抓着孩子,问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孩子往往被吓得都说不出来话。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等到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开口,这样也完全来得及。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孩子暂时情绪稳定了,不代表冲突带来的情绪就消失了。毕竟,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论是谁对谁错,双方都不会是愉快的。所以,此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梳理情绪,而不是遏制孩子的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发生冲突,父母往往第一句话就是,“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看你做的这些事儿,你还有脸哭”。

父母这样的说法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你要压抑你的情绪,没有必要表现出来。但是,这么做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真实需求,从而变成习惯性屈服,可是,积压的情绪发泄不出去,孩子早晚会找到一个出口来释放,只不过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我们就无法预料了。

疏导情绪比解决问题对孩子还重要

所以,发生冲突,父母应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除了言语的安抚,还可以采用肢体接触。有研究表明,触摸可以触发催产素的释放,而催产素将有助于身体进入平静、放松的状态。

之后,父母再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冲突,毕竟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无一例外。

第三,父母不要进行粗暴管教。

父母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评判孩子的对与错。但是,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事情,他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如果父母就是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评价,或是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很容易就遭到孩子强烈的反抗,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冲突,反而会将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渊。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曾经提到,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粗暴管教只会让孩子更加痛苦

所以,当孩子遇到冲突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应该是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对不对。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感受。

脑部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描述自己感受的时候,脑部前额皮质就会被激活,这样一个人的情绪就会得到安抚。”所以,当孩子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之后,他的愤怒也会得到平息,之后孩子才更有可能理性面对冲突。

总之,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之后再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要时刻记得自己是孩子的朋友、伙伴,而绝不仅仅是监护人。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