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经济学思维》读书小感(三)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24人  吴冠群

前面分享了李子旸老师的读书“三要”之第一“要”:要读整本书,今天来分享第二“要”。

读书“三要”之第二“要”:要带着问题读书

无论是知识性书籍还是文学性书籍,著者在写书之初,必定会设定一个吸引读者的”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类似于评书相声的”系个扣儿“、”抖包袱“。好奇心就会带来兴趣。有了兴趣,困难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李子旸老师举例,如果直接去读《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很难读进去的。因为对实证主义的变迁史,就不知道波普尔写书要回答什么问题。如果事先了解实证主义的种种观点,再去读《科学发现的逻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专门批判实证主义并且成功的推翻了实证主义。作者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你看,问题来了。

不管我们出于什么原因读书,首先是为了回答自己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是讲啥的?”。当你翻开扉页,读完序言,基本上就有了答案。接下来,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问题越来越多。关注人物的读者会想:这个角色太扭曲了,不知道后面他还会不会这么作。关注情节的读者会想:商场如战场,这么倒霉的一个产品,结局会反转吗?关注写作本身的读者会想:如果是我来写这么本书,我会怎么安排人物角色?

会有人说,累不累啊?我看书就图个乐儿,没想那么多。因为我们在讨论「读书要带着问题」这件事情,所以你会觉得太「刻意」了。其实,在实际的读书体验中,刚才描述的都是你潜意识里在想的问题,不是吗?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中提到,量子理论中著名的“双缝实验”表明“观测”粒子本身可能也会有影响粒子的状态。这就好比,你在读书的时候,刻意去想我要带着什么问题读书,反而忘记了自己为何而读。只有顺其自然,遵循初心,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也就是说,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已经在提问了。你要做的,就是带着不被「观测」的问题,认真读下去,按照作者的设定往下走,才能充分体验到阅读的真正快乐所在。

可想而知,当你带着这么多亟待回答的问题去读书时,不但不会觉得辛苦枯燥,还会充分体验到阅读和新知的乐趣。读书时,你会时而痛骂时而赞叹,时而怅然若失时而若有所思,翻来覆去反复看,还会站起来找其他书对照看,总之充实忙碌得很。旁人看上去,就是一副入迷的样子。

读书前适当做一些功课,是有必要的。提前发现问题,才能在阅读时直击要害。此后,每读一本新书就会有明显的知识收获。在一个批判——反批判——再批判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迭代过程中,清晰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树。「有了知识树,才会具备明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条理清晰地理解世界上的人和事」。

各位热爱经济学的朋友,帮我预测一下房价吧?我想听听你的观点,以及你是如何思考得出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