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泄愤怒真的有利人体健康吗?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焦虑、抑郁和愤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三种讨厌情绪。这就像佛陀所说的三毒“贪、嗔、痴”:
贪因为非得不可,得不到就焦虑;
痴因为虚实不分,于是陷入抑郁;
嗔因为不够理智,便愤怒发脾气。
焦虑和抑郁之前已讲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是如何对付愤怒(嗔)——三毒的最后一毒。
-1-愤怒是什么?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愤怒有三个成分——思想、身体、行为。
第一个成分思想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想法。
“我被冒犯了!”想法的发生会快到你意识不到的程度。你只会简单地做出反应,但是这个冒犯的念头还是隐藏在你的心里。
第二个成分身体是生理的反应。
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和肌肉都随时准备做出反应。你的肌肉会紧张起来,血压会猛然上涨心跳会突然加快,消化系统会停止工作。大脑中枢的各个部分都已整装待发,大脑的化学物质进入攻击模式。
第三个成分行为是攻击,即击倒或杀死冒犯者。
前面两个成分都是给你的攻击行为做准备的。你的攻击行为可以马上直截了当地终止别人的冒犯。
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为,愤怒就像封闭管道里的水,你在这里把它压下去,它势必会在其他地方冒出来。
-2-人为什么愤怒?
很多人认为人就应该经常愤怒,他们认为愤怒是保卫自己财产最有力的工具,是正义,是诚实,是健康。
愤怒可以保护“我的领土”不受侵犯,继而保护财产、生命和尊严;
愤怒可以发扬正义,纠正错误带来变化,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表达愤怒是诚实,隐藏愤怒是虚伪,有怒就应该发出来;
愤怒有利于健康。因为压制怒气会自我抑郁,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病,甚至会憋出癌症。
他们提倡有怒就要一定发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3-愤怒的事实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为:愤怒并不总是有效,它是不正义,不真实,不健康的。
愤怒的效果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有效。在退无可退时,在浴血奋战时,愤怒赋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但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并不时时都处于这种情境,比如被别人批评、孩子不听话、别人加了塞,愤怒的作用并不大。
愤怒的“正义”是相对的,只是我们眼中的正义。并且愤怒不会让我们从被攻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有时它又让人去报复无辜的人,或是把小事变大,惩罚过度。
愤怒是诚实的,但不是真实的。我们在生气时做出的判断常常是荒谬的,因为生气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因此这种道德也只是相对的。
还有最后愤怒实际上是不健康的。
是愤怒而不是压制愤怒导致了心脏病。心脏是一个泵,有使用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报废。
愤怒加速了心跳、提高了血压、消耗了心脏寿命;放松和冷静正好相反。最愤怒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大约是最温和的人的5倍。所以,是发脾气而不是压制愤怒消耗了你的机体,让你患上心脏病。
愤怒加重了抑郁。弗洛伊德建构了“压制愤怒导致抑郁”这个错误的理论,提倡实际治疗中,鼓励患者发泄愤怒。但实际情况是,发泄的愤怒将他们的伤口撕开,但是又没办法把它们缝合。一个本是轻微抑郁的患者变成了重度抑郁症患者,随时都可能自杀。
愤怒的人更容易患癌症。因为脾气暴躁,人会更加的绝望、无助、抑郁,这些都会助长肿瘤的生长。
因此愤怒本质上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有益,相反会让我们伤痕累累。愤怒给社会带来了暴戾,父母的愤怒给孩子带来了抑郁,愤怒还会带来糟糕的人际关系。
那么,
-4-如何应对愤怒呢?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说:就是按照愤怒的三个成分——思想、身体、行为,去各个击破。简单总结就是佛学的“止、定、住”。
止:思想暂停。
愤怒的刺激反应时间极其短暂,我们首先要让思想暂停下来。
想发火的时候在心里默念到十,可以在刺激和反应间争取时间。尽量多找点方法,数数再加上20次深呼吸,更好的方法是睡觉。告诉自己“我正在阻断我的愤怒”,可以在这段缓冲期内直接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这段暂停时间里尝试调整自己,采取克制愤怒的方法。想象自己是一条快乐游动的鱼,愤怒是鱼钩,以侮辱的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还可以用幽默来化解,比如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动物。
总之在这个时间里,你要把思想从自我角度转到任务角度上。你要想,我知道这看上去很像是对我的侮辱,但其实它是一项挑战。不妨把自己看成排爆者,你的工作就是冷静细致地拆除炸弹,为化解进攻者的威胁制订计划。
定:身体提醒。
告诉自己放松肌肉、做下深呼吸,不要让身体反应劫持自己。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练习:渐进式放松和冥想。有规律的练习(每天两次)放松和冥想可以帮助你克服愤怒。
住:理智选择行为
学会自我肯定的化解方法,去理智选择攻击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介绍了DESC四步法。描述(Describe),不夹杂感情和评价,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你感到烦恼;表达(Express),说说它是怎样让你感觉到的,确定你感受到的情绪;指明(Specify)你希望对方做什么;结果(Consequence),最后告诉自己如果对方不愿意做的话你会怎么办,不要去威胁、恐吓或吓唬对方。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愤怒会给人带来种种伤害,我们应该克服愤怒而不是宣泄愤怒。
克服愤怒就是戒嗔,就是从愤怒的三个方面思想、身体和行为三方面去各个击破。
也就是佛学的“止、定、住”三法。
【无戒学堂】日更第2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