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有这样一个作家,从小天性活泼好动,读小学时,喜欢逃学跑到街上去看木偶戏。
有一次看戏丢了书包,回学校上课碰见了老师,老师让他跪在树下,责问他去哪儿了,书包都不见了。他理直气壮的告诉老师,自己去看戏了。
逃学贪玩丢了书包还理直气壮。
他就是沈从文,一代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
他毕生的经历坎坷曲折。
沈从文十五岁那一年,去了当地的一个军事学校。随后跟着军队向沅陵开进,直到1921年,部队全军覆没,沈从文被遣回家乡。
沈从文那时一事无成,便去舅父的警察所里做办事员,并学习读诗和写小楷。
后来因为某些亲戚关系,沈从文进入熊希龄的“现代相府”,并迷上了“相府”里的西方文艺著作,有了想写小说的念头,他便去北京求学。
1923年,沈从文来到了北京,由于只有高小学历连标点符号都不认识,在报考燕京大学的考试中得了零分。他只好去北京大学旁听。
他那时决心做“文学青年”但由于没有名气无人提携的缘故,给报社投稿一直惨遭拒绝。后来他给北京大学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信,据说郁达夫收到信后顶着鹅毛大雪与沈从文详见,请他吃了一段饭。
郁达夫知道了沈从文的遭遇,悲愤的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并把沈从文引荐给报社主编。他给沈从文的文学路“起了个头”。
正是这个引荐,沈从文的作品让当时的学者纷纷对他有了好感。
1925年3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遥夜》诉说自己在困境中坚持文学,引起了北京大学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夸赞他是“天才少年”,并给予他帮助,后来沈从文提起林教授会感激的热泪盈眶。
1929年8月,沈从文被徐志摩介绍给胡适,做为中国公学讲师。他只读过小学,去讲大学一年级的内容,他那时窘迫害怕,准备了一小时的内容却在十分钟讲完了。师生纷纷议论他,胡适知道了沈从文“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在学校做讲师时,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张兆和,开始了他的追妻之路。张兆和是他的学生。
那一年张兆和18岁,在学校是校花级人物,追求她的人很多,写情书的也很多。有一天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一封信,只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看见是沈老师的信,她没有回。接着沈从文给不停的写信,内容也越来越长。
张兆和受不了沈从文的追求,就去找胡适说这件事,胡适却说,沈从文顽固的爱着她。后来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称尽管很多人都愿意做君王的奴隶,而他却只愿意做张兆和一人的奴隶。
1933年春天,沈从文致信张兆和,信中婉转表示,可以请二姐允和帮忙向其父母提亲。并且说,如果父母同意,请张兆和早点打电报通知他,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民国时期的浪漫才子。他的家书可称为情话范本。
沈从文的文学道路没有感情道路顺利,他的名气渐渐越来越大,成了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但沈从文的出生而被人瞧不起。是的他是个乡下人。在因为国情的缘故,沈从文的笔下是美丽清新朴实的农村生活,与文坛百家笔下尖锐的阶级矛盾中相驳。被人误解是“反动派作家”。
国情的缘故,别人笔下的农村是黑暗的,可沈从文笔下的乡村生活美好宁静。
沈从文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 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个执着坦率的湘西人他用最朴实的文字,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湘西生活。命运坎坷也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 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