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孩子都出过国了,就我的儿子还没有
一年一度的时代长剧《放暑假》已经播到一半,不少家长仍然苦不堪言……纷纷表示心累,钱包也累!
近日,新闻媒体报道,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最近一直心怀忐忑,因为在某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
本来,类似的暑假游学团,学校每年都组织,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从来没让儿子参加过,因为一次游学活动将近要花费她三个月的工资。
但今年她发现,全班居然只有儿子一人没出过国,而当同学们纷纷谈论游学的经历,儿子从来也插不上话,考虑再三,她决定暑假将孩子送去英国游学。
其实,这个家长的苦恼,在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普遍存在。
只因如今中小学“出国游学热”、“夏令营”等活动越来越火爆,逐渐成为学生暑假的一个选择。
出国游学的现状
所谓出国游学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欧洲,其根本目的在于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练习语言,感受不同文化,出国游学在国际上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而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促进了高收入阶层的家庭对国外教育的消费欲望,而游学作为了解世界教育资源的一个窗口,自然也在中国被大家喜爱和热追。
有咨询机构发布过《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有86万人参加国际游学活动。据预估,2018年这一数据或将达到105万人。
而随着国人对游学的热衷,游学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澳大利亚私立中小学插班+海豚岛生态课堂+寄宿家庭”、“和贝爷一起去冒险,游游带你走进英国户外营地之13日荣誉童军营”、“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真课堂深度体验游学营”……
花样百出的游学产品,但模式主要就是分为名校体验、国际课堂、夏令营、营地教育这几个品类。
目前这些模式主要来源于几个渠道:学校(配合教委专职部门审批)、旅行社、留学机构或教育机构,甚至有民间组织基于自身资源而自发组团。
而相应的热门游学目的地有英国、澳洲、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欧洲,价格均不菲。
出国游学为何如此受欢迎
高昂的游学费用也丝毫挡不住家长的热捧,原来本是富人家的孩子向往国外优质的教育,但高速的游学增长率显示了不止富人家,平常人家的孩子也要参与这样的高消费。
家长选择这种“烧钱式教育”既有媒体炒作的原因,也是由于深深的焦虑引起。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起的焦虑让无数家长对辅导班、海外游学等教育形式趋之若鹜。
这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所有人都不参加,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他人不参加而你参加,你将取得相对优势;
其他人都参加而你不参加,你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都不参加吗?
绝无可能,只有都主动参加。
正如媒体报道的那个家长,抵不过大家都参加,最终也报名参加英国游学。就导致了不参加游学的好像才是“异类“。
其实,游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
而游学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作用。
很多家长称:孩子在游学过程中是有长进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都有所提高;另外孩子增长了地理、人文方面的见识;再大的落地窗,也领略不到世界的宽广,出去游学真的很有意义。
但国内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深切期待,对孩子成材的殷切期望,与尚不公平且匮乏的教育资源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媒体和机构的过度的渲染与吹捧,使得出国游学目前在我国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攀比之风。
大家不是考虑游学能学到什么,而是可以昭告世人:我多大就去过英国、美国…….
正确看待游学这件事
游学的热度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评论:
有的网友认出国游学十天半个月,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小学生。
有的认为认为孩子这么早出国游学没必要,是虚荣心作祟,容易形成攀比心理。
也有的认为不反对,也不提倡,有钱的可以去逛逛。
那究竟家长是否应该支付高额费用让孩子在假期出国游学。
首先应当理性对待学生出国游学活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好,每年出去都没问题,毕竟中西教育有一定的差别,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文化,去更广阔的天地,能塑造更精彩的自己。
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的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出去。
因为通过游学开阔眼界、学习不同文化的目的也可以在国内达到,毕竟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6个民族,这么多的文化、古迹,照样可以提升自我。
其次明确目标,只有“学”大于“游”才能让游学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家长有意让孩子多出去看看,走走。要仔细甄别旅行机构提供的游学方案,如果只是出去走马观花,合个影,那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是和当地学校、同学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或者一些交互式的体验,对孩子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此外太小的孩子由于安全方面和自理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独自让他们参加游学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因此,关于游学,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