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1/5-4组-豆豆-如心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我们要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想,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亲自钻研虽然更艰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这比吸收浅薄的二手知识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What
我们经常会讲到一个名词:“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呢?熟读一本书是吗?听大咖解读一本书是吗?
在讲什么是深度学习之前,我们来看看胡适的英语老师是怎么学习的。
他先找一篇英语名篇佳作,熟读以后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一周之后,他把这篇中文独立再翻译成英文,译成英文期间不看书,不用任何资料,翻译完成后,拿着翻译后的英文和原文对照,看看差别在哪里,然后再进行学习。
胡适的老师就这样反复练习,为学习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事也做到了深度学习。
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问题,熟读一篇文章是深度学习吗?
我来问你几个问题,读完文章后,你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吗?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你能把书中的内容复述给别人听吗?你能说出你对书中观点的见解吗?
如果你回答很困难,那这个时候就是深度学习的真正开始,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呢?拆页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why
看完一本书,当我们对新学的内容或者有触动的知识点再重述一遍时,会发现不是忘记就是讲起来不顺畅,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归结为记忆力不好,其实并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我们是没有深度学习的原因。
How
那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呢?我们可以用拆页中介绍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解决看完一本书讲不出来或者讲得不顺畅的问题。
1、获取高质量知识。高质量的知识,也许是一本经典名著,也许是某篇学术论文等。
需要注意的是所看的知识和自己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匹配度,看到知识点,如果经过思考学习后能明白能懂,可以看。
如果认为晦涩难懂,需要降低读书难度,比如寻找别人解读的书籍来看,一旦看懂后再升级难度。
但是尽量不读市面上号称的“干货”,比如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一堂课教你学会某个技能等等。
2、联结旧知,解读新知
读完一本书,用写作的方法,选取书中最触动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以往经验、学识、认知等去解读这本书,写一篇文章。
3、打磨文章,分享主题。
精心打磨这篇文章的主题并分享,可以用文章的形式分享到各个网络平台,同时也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口头讲给别人听,以获得更多的交流。
where
适合想深究某方面知识的情况。不适合走马观花式快餐式阅读。
A1
前年对国学感兴趣,请教朋友读哪本书,她送我一本《论语》,让我每天读读。
我每天读啊读啊,发现很多地方读不懂。
朋友又送我一本《华杉讲论语》,说容易入门。
的确比《论语》容易懂,我给自己规定每天读20页,
读的时候,遇到触动的点会感慨一下,比如彦回贫而乐的事迹,孔子被围困时的坦然,众弟子回答孔子自己理想社会的向往等等
遇到难懂的,比如各地的战争,我往往会跳过去,不愿意深究,因为深究下去,一天20页的任务完不成。
那本书终于读完了,感觉《论语》不过如此,后来就没再继续了解。
再次见到朋友,她和我聊论语,我说我已经把《华杉讲论语》看完了,里面的小故事很好看。朋友笑着问我喜欢哪几个故事,说来听听。
我讲了彦回的贫而乐故事,然后发现看的时候挺有意思,但讲的时候好像没什么好讲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硬是被我讲成了流水账。
等我磕磕绊绊讲完,朋友接过我的话,讲了几个彦回的故事,时不时还引用几句经典原句,看着她侃侃而谈的样子,我脑子只有一个想法:“你说哩啥?”。
我问朋友,为啥你说的我有点听不懂呢?我一直看《华杉讲论语》啊。
朋友笑了:“那本书是帮助你理解《论语》的,看的同时还是要看原文的,而且原文要经常读。”
哦,这下我明白了,
反思:
1、追求读书速度。一味追求看书速度,遇到不懂的,不想深究。
2、阅读到触动的点没有输出。触动的点读完就完了,如果讲给别人听,需要重新整理书中的内容,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愿意输再耗费精力,导致对文章了解得不多。
3、读的不是原文,没有大的提升。应该以原文为主,解读为辅,我却放下原文以解读为主。
A2
前一阵读《史记》,对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印象很深刻,但是讲不出来。
明天开始运用深度学习的方法,用三天时间读《太史公自序》,到月底之前输出一篇文章分享到头条并讲给家人听。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读《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白话文,以白话文为辅助,多读原文。
2、联结旧知,解读新知
每读完一个小节,写下主要小节的主要内容,整篇文章读完后重点记下来印象深刻的内容。比如司马迁壮游的经历以及狱中反思,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感悟,输出一篇文章。
3、打磨文章,分享主题。
(1)喜欢狱中反思那段,用一周时间精心打磨那篇文章,分享到头条和知乎。
(2)向家人复述文章内容,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