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藏富于民
1.背景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有一个猜想,我的祖上先辈们都是干什么的呢?听老人说,家谱早就消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浩劫中了。于是,我开始脑补他们在田园间耕耘,或在草原上牧歌的画面,或许有贵族王侯也说不定。我确信一点,无论他们所在的年代处境如何,祖辈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无不是为了生存,无不是为了下一代过上更为宽裕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上下数千年积累了多少个世代,为何传承到我和我父辈,却什么家底都没有留下呢?
我想因为朝代的更迭,财富聚合,又流失罢了。
或许是我爷爷的爷爷闯关东的时候,时逢兵荒马乱,因金条太重,不易零花。为了便携,便用菜刀砍下仅能带上路的金粒,藏于腰间。北上路见土匪或关卡,一路挥金,一路放行。待“千金”散尽,历经蹉跎,也就抵了达松花江畔,于是就开始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在近代200年间,这片黑土地上,先后经历了日俄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
以上画面纯属虚构,如有属实,纯属巧合。以上充分说明,只有
记得很早以前国民教授郎咸平曾在不同场合呼吁,政府不要搞四万亿投资,要藏富于民。我刚一听到觉得这个理念真棒,老郎要是人民的总理就好了。而那时年轻的我比较愤青,认为藏富于民就应该是国家直接给老百姓发钱搞福利,后来才知道国家层面上的藏富于民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先要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本属于市场的资源还给市场来重新配置。用看得见的手,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其目是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让企业有利润可赚,进而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扩大消费。
而这是国家的层面上的系统工程,它保证的是资金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良性循环。
而实际上,这个政策在当前的环境下,依靠集中的权力调动资源,将有具有价值风向的指令输入到经济链条中去,人民的收入虽有了稳定提高,但是却普遍无法跑赢通货膨胀的速度,因为大量的价值财富没有输入到普遍的行业中去,而主要是流进了占国民生产总值大部分的铁工基项目,大部分红利被这部分既得利者瓜分。这部分既得利者感受到的是通缩,而大部分国民所感受到的则是无处不在通胀。
看来藏富于民最多可以让人民达到小康,而在小康之后,如何找到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就完全是看个人努力的事情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虽然我国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在提供个人机会与舞台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的。只要不断学习与成长,可以迁跃到旁人想象不到的平台上面,选择也会更多。现实中,很多人在抱怨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但却没有想到,贫富差距不是国家造成的,而是大多数人不去成长,少数人成长的结果。它折射出层数鲜明,丰富的人间百态。在折叠的北京打拼,折现出的收入有多少,你就会享有什么样品质的生活,公平合理。对于个人成长学习者来说,这个城市越折叠,在迁跃过程中的安全落脚点就会越多,理论上讲,只要一直在成长,那么达到想要的迁跃的高度是早晚的事。
当前,我国股市长期低迷,国民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在找不到资金出口的情况下,老百姓的钱要投到哪里才能跑赢人民币通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