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之旅心智模式

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价值”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98人  胡诗宏

记得上学时学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说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从那个时候开始思考有关自我价值的问题。

当时的理解是:作为各种角色的我的付出度和付出后得到的价值体现。

作为女儿是否孝顺父母,作为学生是否学业优秀,作为员工是否完成好工作。

逐渐的又有了新的定义:作为妻子是否贤惠,作为母亲是否合格,工作上能否还可以突破做出更好的成绩……等等

于是,除了延续小时候父母的期望以外,又自己给自己加上了一道紧箍咒。

于是,一直在路上,努力、上进、付出,每当有退缩时会鄙视自己,然后安慰自己说你那是在朝着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前进,怎么可以放松自己、放纵自己呢?

虽然活得很辛苦,但是依然逼着自己往前!

老师和我
突然有人告诉我,自我价值是“自我”和“价值”

当听到老师关于自我价值包含“自我”和“价值”时,我有些新奇,但并没有预料到会发生什么。

当老师按坐标轴将两者划为四个象限时,我不知道老师想要表达什么。

当小组讨论,在自我和价值间穿梭时,我也仍然认为是在讨论别人家的事,用语文的思维和同学辩论自我低、价值高和自我高、价值低两者间的意义有何不同。

所有的小组都有了答案、答案被送上讲台、被夹上画板。

我远远的看着大家的“自我”和“价值”,它们可以相互相成、共生共荣,也可以相互牵扯、背道而驰,还可以一起堕落、相互取暖。

然后我想,我的“自我”和“价值”呢?在哪里?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程度怎样?

然后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理解的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价值”。在这里面,只有“价值”,“自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定语,没有自己的位置。

惊出了一身的汗!

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价值”
我的“自我”怎么丢的?

纵观心理学史,“自我”于1890年被詹姆斯第一次提出后,便一直闪耀着夺目的光。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阶段理论等等,无一不对“自我”做了深层的探究和理解!“自我”的概念被一次次的解读,为心理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夯实筑基!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现代灵魂的自己却在家庭、学习、社会中慢慢的迷失了“自我”,甚而失去了“自我”。

我的“自我”怎么丟的?

在曾祖母夸奖的“乖”里没出来吗?在父母老师表扬的“听话”里睡着了吗?从同学评价的“忠实可靠”里安逸满足了吗?

或者,在长辈对自己的不满里、在亲人对自己的期待里、在家人对自己的要求里,一次次的将父母的要求内化成自己的期待的过程中太过用力而没有力量留下自己?

或者,因为和父母原生关系的模式而到社会后也在努力的求得认同。于是,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和期待里。慢慢的,在证明自己价值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最后丢失了自己。

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价值”
“自我”低是怎样的体验?

不自信。就算别人说你已经很优秀了,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不敢要。宁愿别人欠我,自己不敢欠别人。

贬低自己。就算自己花了很多心思为别人准备的礼品也会故作轻描淡写,说我就是顺便买的。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

有成就也不快乐。不知道哪里是自己合适的位置,因此无论有多大的成功也不快乐。

讨好。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过度付出讨好别人。

爱表现。有一点点成绩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同。

悲观。对事情的发展总以悲观的结果看待。

不敢停下。一旦停下,便会有无边的空虚和恐惧找上我。

最重要的是,因为“价值”是“自己的”,所以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单打独斗、一力支撑,无论多难。几乎很少想到寻求团队或大家的力量!

第一次觉察到并知道为何周围有那么多对我的肯定和赞美,为何我却仍然不满足、不快乐。

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价值”

现在想想我为何总在追求“澄澈淡然”,大概是自己一直没有拥有过它所以想要。

如果一直都是“自我的价值”而没有“自我”的位置,无论实现再多,可能也是永远也收获不到满足和安然吧?

“自我”和“价值”,“自我”在前,将“自我”发展完整,让自己变成一个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并全然接纳自己,才能遇到挫折不气馁、做出成绩不骄傲,睿智淡然,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始终朝着目标走,这样的我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期待自我和价值相互相成、共生共荣、翩翩起舞的时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