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不俗人》:之615 方得隐才身渐稳,却似再赴风雨处
上篇说到,曾明拨通了那个神秘的报到电话后,才发现其是名麓大学东城新区分校,行政学院的郑院长。
当郑院长带着曾明,来到临时由杂物间改成的办公室时,曾明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这个还微微散发着有点浊气味的,简单的办公室,并直接拒绝了以后再调整的建议。
郑院长从曾明确定的眼神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便亲自给曾明倒了一杯水,便笑着说:曾明,请坐吧!我尊重你的意见。
曾明谢过之后,便伴随着郑院长坐在小沙发上,准备聆听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郑院长却不紧又慢地说:曾明,你一个副处级干部,本来好好的仕途,却来大学里当一名老师,这可是不多见哦。
曾明也笑了:郑院长,我的副处级只是四个月前被提拔的,幸运而已。
曾明环顾了一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办公室又说道:不瞒郑院长,我在商务局政策研究室,三年前才有了一间(隔成的),跟眼前这个差不多大小的办公室……
今天初来乍到,我的待遇就超过了,我待了20年的商务局……倘若我再年轻一点,我肯定也会在你面前,欢呼雀跃的。
曾明隐性的幽默,间接表明了内心的喜悦和感谢,这也让郑院长感受到了,曾明的这份独特的、含蓄的赞美。
郑院长高兴地说:曾明,来到名麓大学,你有没有什么打算和想法?
曾明自然不会把自己“效古人之法、用古人之智、甘居幕僚、伺机而动”的,跟吉副省长和王滔厅长的约定说出来。
于是便说道:郑院长,初到名麓大学,我确实没有想过,具体可做什么工作。
论专业,我是学经济贸易(兼修证券投资)的;论之前的工作,我是整理各种资科档案的,后几年也做了一些政策理论方面的培训;业余爱好方面,喜欢钻研某些经济动向,阅读一些感兴趣的历史,也爱好一点文学古诗词。
至于教学,当老师,我确实是门外汉。就算有点感性认识,那也只是“穿汉服读汉赋”—略知皮毛而已。
曾明坦诚、简要地把自己真实的现状和简历都说了出来,谦虚地言语,也让郑院长倍有好感。
郑院长心里是倍觉高兴的,名麓大学后行政学院,看似是简单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单位,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话,谁听谁都会打瞌睡。
也只有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古今,结合现实,从思想深度入手,才能当好一位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老师。
而实际上呢?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一方面又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又太缺乏创新,吸引不住学生。
绝大多数学子,都是为了完成学分,而有些迫于无奈来上课。
这种现象,并非名麓大学所独有,放眼看蓉城市、甚至是全国几千所大中专院校,莫不如此。
而由此造成的信仰缺失、修养匮乏、品德淡化、追逐名利之风,却甚嚣尘上。
说重点,如此下去,就可能动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
郑院长心里打定了主意,于是便说:曾明,我也直说吧。
大二(35)班的原班主任逢家中原因,工作调动,已经有近半个多月无班主任管理了。
既然你来了,我想请你担任大二35班的班主任,以及兼大二(35)、(36)、(37)三个班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你觉得怎么样?
曾明的大脑翁的一声,整个人都有点眩晕了。
当大学生的班主任到是无所谓,无外乎吃喝拉撒,校纪校风学习等方面的事情。
大学生都是成人了,道理没有不懂的,只要注意点交流勾通方式,基本上还真不用操什么心。
可思想品德课,那可是最难上好的课程。
曾明也历来认为,现实生活中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二是从别人的口袋,掏钱放进自己的口袋。
而自己如果如仼思想品德课,不就是在做其中一件最难的事吗?
如果再遇上孔子口中最难教的两种人的话,自己这个老师估计也是了无生趣了。
孔⼦曾⽈:“说⽽不绎,从⽽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大意是:听了顺心顺意的话,只知盲目高兴,却不加分析,究其原因的人;知道不足,表面接受,实际却不改正的人。这两种人,孔子也是认为是不可教的人。
说白了,就是那些只喜欢听好话,忠言逆耳却自以为之,毫无自省,却始终装睡之人。
而曾明委实从心里来讲,是最不喜欢跟人讲什么大道理,空谈什么理想的人。
“思想品德”是虚与实的矛盾,是古与今的撞击,是行与思的纷争,是大(局观)和小(局部)的矛盾。
现实中,稍有不慎,也难自圆其说。在大学生面前“名誉”扫地不说,个人的失败感也难以承受。
曾明另外一个感觉很为难的就是,自己确实没有一线教学的经验,教不教得好,真的没有把握。
还有自己刚刚明明说清楚了,自己是教育界的门外汉,不懂教学,可这个郑院长,为什么还要坚持让自己任教呢?
而且还是最难上好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在许多人看来,这门课程完全是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种尴尬境地。
曾明脑子里飞速地旋转着,于是非常坦诚地说道……
精彩待续……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惬
(文系原创,盗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