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于阐释《道德情操论》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据他所言,凡是美的东西,它的全部魅力,似乎源于它的形象,和它所属的那一类东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相符。”
美的事物会产生一种属于自身的魅力,而这样的魅力来自于其美丽的形象,二者密不可分。美丽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要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相匹配,和谐共生。
这样的阐释和理解不禁让我联想到,后现代或者是现当代的艺术所追求的艺术断裂感。这样的断裂感有时让人觉得荒唐可笑,有时又可爱的让人忍俊不禁。前者让我联想到之前多斯班纳推出的辱华视频,一群身着华丽的长腿细腰光彩照人的模特站立在北京的老建筑门口,和来来往往的朴实居民和拥有着沧桑历史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后者让我联想到一些曾经看过的当代艺术展,说实话,把一些艺术装置放在像玻璃缸一样的地方,我在逻辑上怎么也想不出它们究竟有何种联系和相关性。但是设计有的时候就像是设计本身有被用来展示的需求,而那些博物馆、艺术馆又恰好为这样的需求而生。像是之前宣传过很火的草间弥生的艺术展,展示了一些波普元素和在艺术家是生命里扮演着陪伴者这一重要角色的大南瓜,放在展馆里虽然也说不上哪些地方让人觉得陌生不适,至少看着可爱而圆润的南瓜和波点,还是能让人多少靠近一点这位艺术家本身的思想和生活。
有时我自己也常常观察并且思考,那些走上“巡游”旅途的展览和艺术品在抵达观者的时候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一种“水土不服”,而这样远离人们印象中的、远离生活常规的东西是否也在尝试改变某种审美的习惯?不得不说,如果一个人的审美体系已经有了一个印象框架,而当代人想要去通过这样创造“水土不服”的改变在一方面无疑像跳梁小丑式地作茧自缚,另一方面又仿佛在传达一个信号给我们:水土不服,又或许仅仅是水土改变,是当代人面临漂浮命运时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商业的视角看,不错,这是新的困境。面临新的困境,人类就会有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是什么呢?市场,潜移默化中被创造的市场。如果说碎片化的当代和“青黄不接”(字面意思的误解)的审美能够带来某个经济上的腾飞或者是全球的另一种繁荣,这样的审美趋势势必也会被趋之若鹜,推至顶峰。面对短暂的需求,细化一点,视觉需求,艺术需求,这样稍显不适的水土不服,究竟只是引起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短暂激情,抑或唤起了人们内心对艺术永恒之美的不懈追求,而这样的追求又可以抵达至人性的道德顶峰,如黄金一般坚固、稳定、不易凋零?
这是一个快时代,一个焦虑的时代,一个同时和平富足、没有过多生死存亡之思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你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如黄金般的某种永恒追求?
这同样是一个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并存的年代,社交变得媒体化,媒体变得社交化,碎碎叨叨的似水流年,仿佛想通过一个图像就直抵人内心的复刻时代。图像直观了,文字隐晦了,有被放在桌面上成了“面子”的图像,也有需要通过编码解码来展示某种图景而成为“里子”的含蓄文字。吾等小辈匍匐在前人的智慧之下,妄自理解,妄自阐释,妄自联系。仅此构筑思想和视角的一隅,倍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