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假消息?
网络时代,信息极大丰富,谣言和假消息如影随形。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一套识别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分清广告、评论、八卦和新闻。
广告包含溢美之词是常态,但有段时间,无良商家故意混淆广告和新闻,经营压力沉重的传统媒体也被攻陷,“软广告”盛行。随着新版《广告法》出台和强力执行,这种情况已经好转。广播中会提到“以下为广告时间”,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会有文字提示“广告”。
针对不规范的自媒体内容,需要识别“利益相关方”。如果你看了一篇介绍英语单词记忆方法的文章,然后文中提及某家英语机构使用这样方法的教学,一般这就是广告。广告中引用的理论或方法,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涉及明星(新闻人物)的内容,你就当八卦看,千万别当真。例如京东CEO的事情,大家都感觉扑朔迷离,好似大片,其实当成电视剧看就好。还有些自媒体的内容定位就是“八卦”,你看了以后当个乐儿就行了。
评论与新闻有时候不好区分,就如同观点和事实不好区分一样。在这方面,国内新闻媒体并不严谨。新闻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客观的。而评论是对新闻的观点,是主观的。主观的,就可能是片面的。“今天天热”,这是观点;“今天30摄氏度”,这是事实。
第二,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看到这种信息,要么是广告,要么是骗术。我的手机就曾收到过“中奖”短信,告知领奖地点和联系电话。一般来说,地点是假的,电话是真的。你打电话,会有人告知你东西珍贵但免费,快递要保价,所以快递费比较高,可以货到付款。等到东西来了,你即便看出来不值什么钱,也不好意思不要,你其实就是花钱买了没有价值的物品。

第三,看消息来源。这是分别谣言、假消息的硬核知识,多说一点。
(1)利益相关者发布的信息要警惕。财经领域的资讯,由于涉及巨大利益,假消息很多,而且是专业领域,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例如:售楼中介人员发布的房地产政策信息。这时如何识别?很难识别,但是我们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遇到与利益相关的消息,又无法确定真实性的时候,不要立即下结论,可以观察两天再说。
(2)新闻要有多处信息源。专业的新闻报道中,信息源一般不能单一。这几天有一条新闻:步长制药董事长花650万美金送女儿上斯坦福大学被开除。专业记者不仅要找到新闻最初的来源——某美国媒体,最好能联系到这家媒体报道这个新闻的记者本人,还应该采访步长制药董事长,还要采访斯坦福大学。只有这些消息源都采访了,才算是一篇合格的调查报道。
(3)官宣更权威。有些内容,出于保密考虑,只有单方信息源。这时候,需要获得权威消息源的官方公开发布才算合格。即便从权威消息源获得的私人信息,也要谨慎看待。对于国内报道来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三家机构的消息更权威。

(4)警惕不明确的消息源。“消息人士透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这样的说法,都要质疑。有些朋友圈转发的消息,尤其是捐赠、寻物的消息,一定不要轻信转发。
第四,尊重常识。记得上个世纪,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关于“UFO”的消息,事实证明都是误传;还有“水变油”、“石头变贵金属”的所谓“高科技”,这都不符合常识。还有一类发生在医学领域的假消息,利用信息不对称,比较难识别,例如“某某药可以治愈乙型肝炎”、“某某疗法治愈艾滋病”……这都是利用了人们试一试的心理,依然不符合常识。

此外,在网络上识别不太靠谱的信息还有个办法——看标题。一般来说,带有强烈语气的标题都要打问号。例如:“非看不可!否则少活10年!”,“不转发不是中国人!!!”,“就你还不知道,赶快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