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会学习的人,懂得思维转换,还会避开思维定式

2021-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眉读书

我清楚的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讲新课时,会要求我们背诵其中的几段文字,第二天早自习就做检查,我曾经为背不课文哭过、愁过……

记得有一次,临睡前才开始背诵课文,没有做到倒背如流,只是磕磕巴巴的记下了,困意就迷住了我的双眼,一觉醒来已是天亮。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想昨天背的课文,躺在床上心中默念,居然奇迹般的顺利背过,非常流畅。

偶然得到的办法,让我欣喜不已,在后来背诵课文时屡试不爽。

为什么睡前磕巴的背诵,睡醒后会背得如此通顺呢?

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讲道:睡觉对学习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状态下大脑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你的大脑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

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书中除了讲解睡眠对学习的重要,还指出三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发散思维和思维定式。

什么是专注思维?

专注思维:它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与大脑前额叶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

可以把它想象成手电筒发出的光,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

比如:书法家王羲之在练字时,总是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一次吃饭时,妻子端来的饭是蒜泥和馒头,王羲之一边吃一边练字,眼睛就没离开过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满嘴是黑墨。

王羲之练字的忘我精神,就是专注思维下的行为状态,他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如何练好字上。

专注思维固然重要,但人总处于专注状态,大脑得不到休息,会影响练习的进度。适当的休息会帮助大脑找回灵感,我们来看看怎么使用发散思维找到灵感。

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放松的环境下,人们的大脑会更加活跃,不用刻意去思考,让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充分互动。

比如:爱迪生在研究问题时,遇到困难不是一味的苦思冥想,而是习惯性在手中拿着一个小球躺在椅子上小睡,小球的下边放个盘子,只要睡着,小球就会掉到盘子中发出响声,爱迪生马上醒来,利用休息后的瞬间发散思维来思考。

适当的放松,可以让僵持的大脑得到休息,让我们挣扎许久的问题,有突发性的新思路。发散思维的灵感涌现,并不是单一完成的,是在专注思维已获得的初步思路基础上的再发挥。

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指望有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就可以解决,在使用两种思维时,还要避免思维定式。

什么是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规律,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接触新事物时,人们容易对以前的行为或问题,持有优先倾向性的思考。

比如:考试时,有的同学遇到好像做过的题,就容易不假思所的把答案写下来,结果就会出错。

思维定式容易造成思维误区,就像中国人常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学习需要专注思维、发散思维相互转换、共同完成,期间还要防止思维定式的发生,专注模式是梳理目标、理解目标,发散思维可以让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要防止思维定式先入为主,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的相互切换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