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BUG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寒冬夜行人2018
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BUG

《三国演义》第八回“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节写的是“凤仪亭吕布戏貂蝉,董太师画戟掷吕布”的事。这场戏中那个关键的道具——方天画戟值得我们注意。

原文如下:

卓疾既愈,入朝议事。布执戟相随,见卓与献帝共谈,便乘间提戟出内门,上马径投相府来;系马府前,提戟入后堂,寻见貂蝉。蝉曰:“汝可去后园中凤仪亭边等我。”布提戟径往,立于亭下曲栏之傍。良久,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己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布曰:“我今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蝉牵其衣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语罢,提戟欲去。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两个偎偎倚倚,不忍相离。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

这场戏的一开场,吕布便携着他的宝贝武器登台。向凤仪亭走的一路,作者用了三个“提戟”来提醒我们画戟的存在。就是在吕布与貂蝉的交谈之中,吕布要走,而后又回来,画戟也一直伴随着吕布的每一个动作。董卓登场之时,画戟就倚在凤仪亭旁。

下面“董卓画戟掷吕布”的戏剧化场面终于揭开了画戟的任务:它的使命就是被带到这里,而后被董卓抢到,反过来刺杀它的主人。从这个结果来看,吕布一路上死死抓住自己的画戟不放倒有点意思了。一方面,吕布带了画戟来,不过是为董卓揍自己提供了方便(要是空手搏斗,董卓哪是对手?极可能发生武大郎捉奸被杀的结局)。另一方面,画戟作为杀人武器,尽管一开始就是吕布的东西,但还是为董卓服务的。吕布与董卓的矛盾激化最有力地表现为画戟使用上的变化:最终掌握权力的人要收回武器,并利用它干掉自己的帮手。董卓掷戟未果,他最终没有能用好武器,这就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被那能够娴熟使用武器的人干掉。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一节证明了这一点。王允的连环计最终得逞。在吕布犹豫着要不要二次“弑父”的时候,王允拿出了凤仪亭掷戟之事使他停止了犹豫。

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

于是就有了后来发生的事。王允说动天子传诏宣董卓入朝并趁机除掉他。那最终杀死董卓的人正是吕布:

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这里,我们再次遇到了方天画戟,它一如既往地掌握在吕布手里。但是,它是如何回到吕布手里的呢?

它不是在相府凤仪亭的地上吗?是谁把它捡了来还到吕布手里的呢?

若是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恐怕要指责罗贯中的疏忽大意了。然而,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事实上,正是罗贯中本人偷偷地捡起了画戟交给了吕布,也是情节本身需要画戟必须回到吕布手里,我们不能想象吕布同志赤手空拳掐死董卓,而且自始至终,方天画戟就是吕布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