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时光老去,我在《社戏》里想你
又遇鲁迅文,遇见《社戏》。
迟迟没有开讲,只因格外珍惜。
看到鲁迅,我常常会不自觉的先想到父亲。
我有一个爱读书的父亲,一个总是省饭钱去买书的父亲。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的童年便被书香浸润着。
那时,每到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大铁盆前,盆里放着要剥的玉米棒子。父亲一边剥着玉米,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讲得最多的是苏轼,其次便是鲁迅。
有个故事,不知为何我竟然一辈子也忘不掉。尤其记着父亲讲这个故事时说的第一句话:“《文化列车》破格的开到我的书桌上面……”
这是鲁迅在《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一文时的第一句话。
列车开到了书桌上。是因为这样的句子引发了孩童的好奇心,从而第一次被这么有趣的语言深深的震撼到了吗?我搞不清楚,反正我就是记住了。现在也没忘。
之后鲁迅便扎根了。
由鲁迅想到父亲,由父亲又想到鲁迅。这就是我面对着鲁迅那些文章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因为,我与父亲的不相见已有十多年了。
我很想和他再聊聊鲁迅。
2
网课依然在继续。《社戏》要登场了。
在语文湿地创意教学设计第四场发布会上,王君老师宣讲了她的《社戏》。
照例是到冲呀买下这些设计,研读了一遍。君的这个创意可以完整照搬上一节课。我打算将之放到第二课时。
那么我的第一课时要讲什么呢?
这一课,学生在鲁教版中已学过。
这一课,我还是想借着文本聊写作。其实,鲁迅教写作还真是有一套。
他的一波三折式结构,留白式结尾,镜头式描写,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于是,我们开始探讨,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故事?好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鲁迅以看戏为线索,让故事的主人公迅哥儿心情起起伏伏12次。正是有了这些波折,迅哥儿才会一直也忘不了看的这场戏,而我们这些读者也始终忘不了这《社戏》。更忘不了的是这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戏不是真的好看,豆不是真的好吃。可我就是忘不掉。忘不掉的不是戏,忘不掉的不是豆,而是那年,那月,那些人,那些事……
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了课堂里,沉浸在了《社戏》中,直到英语老师在群里问了句,这节课要几点下课啊?哦,原来,课早就该下了。
3
镜头式描写这个写作点的讲解,正好可以用上王君老师设计的《社戏》。她的这节课虽说聚焦在探究鲁迅人物塑造的方法上,但最终落脚点是双喜的语言描写。落脚点虽小,传达给学生的信息点却极为丰富。如果你认真研读了君的这个设计,你肯定会为她拍案叫绝的。这个设计打通了阅读、写作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看似她在讲写作,明写、暗写、曲写,群言、独言、对言的语言写作技巧;其实她在讲阅读,讲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比如标点法,比如话里话外联想法,比如联系语境法等。又或者说她是借着讲写作、讲阅读,其实是在讲人生。
小小少年啊,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双喜,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做到了双喜的哪一步,你的人生或许就会有所不同。
在跟着君的实录,一点一点地准备着这堂课的时候,我其实也是当了一回君的学生。我第一次发现,鲁迅的这些“双喜说”太有嚼头了,从前真的没这么想过。王君想到了,我接受了,也吸收了,于是照搬。
好。非常好。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学生的思维由闭锁到打开的神奇过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学生很擅长评价,评价一个人。比如他们会说双喜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有点小聪明。可是,如果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怎么得来的这种评价,他们通常不能将理由说的很到位,也就是说缺乏一种思辨能力。思辨力需要培养,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去引导。王君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课堂需要给学生一些干货。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去搬运知识,再现知识,那是浅层次的教,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我想,她想说的干货应当是教思维的课。比如这节《社戏》。
双喜说的第一句是“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我的学生们真的是读不出什么,也说不清楚什么了。于是我学着王君老师引导他们,来,咱们联系上下文来看:
迅哥儿想看戏,但从早到晚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大船,小船不合用;当其他孩子知道迅哥儿看不成戏正难过的时候,所有人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这时候我们再读读双喜的这句话: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读出了什么?
哦,双喜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些明白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的同情和理解是可以给到我们一定的心理支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有人帮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朋友我会记一辈子的。
双喜的另一句话也难住了我的学生。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他们的理解是别人家的永远比自己家的好。学生们似乎想到的是吃东西时感觉吃别人家的香。
不过,在经过反复读,多次讨论后,他们能读出尊重了,看到双喜对小伙伴的一份尊重。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一种平等的心态、开放的信念、和设身处地的悲悯,来自心底,与他人无关。这便是尊重。
我想,这也是王君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而我接过来又传递给了我的学生。
一节课,11处语言描写,我们轻轻读,慢慢赏,侃侃谈。舒畅无比。
4
备完课的那晚,我发现了蹊跷事。鲁迅写的双喜说,用的都是逗号,而不是冒号。我查阅了标点符号用法,是没有这种用法的。难道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问题,就像他她它、的地得不分 ?查《藤野先生》,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些说后面竟都是冒号了。翻出《朝花夕拾》来,也是如此。
我有了一个猜想,是不是鲁迅故意在小说中语言描写用了逗号,而散文中的用了冒号,以作为一种区分?
第二日一早,我将发现说与君听,我说鲁迅挺讲究。她说:“鲁迅确实是个讲究的人。”
我俩一齐笑了。
5
《社戏》一课,结束了。
但思念没有结束。
合上课本的那一瞬间,手机蹦出一个通知——暂停清明节期间的祭扫活动。
哦,今年不能给父亲去祭扫了。
打开安九作词作曲并演唱的《社戏》,单曲循环了一下午。
它陪着我继续备课,批改作业。
顺便安放进一颗略带忧伤的心。
时光已老去,老去,去……
我还是那个,等着听你讲故事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