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认知错,步步错
“如何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个过度讨论的话题了,网络上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听起来有用,但实施起来就难受,为什么呢?
最近,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发现最大的结症是,我们很多家长对辅导孩子的认知是错误的,或者是有偏差的。战略错了,战术怎么做都没效果,甚至越做越错。今天,我来帮大家解开这个疑惑,让你轻松辅导,孩子主动学习。
在分享之前,我先问个问题: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提高效率,这个说法对吗?请你先在心里回答。
你觉得是对的吗?我以前认为很对,就像众多辅导孩子的技巧和方法一样,很对,不可否认。可是,我们要如何去区分轻重缓急呢?这才是每个人执行差异的地方,如果分不清,这个方法一点用都没有,对吧?
总结出这个方法的人,以为每个人都可以分清轻重缓急,就跟每个家长都觉得“2”好写一样。这些都是认知差异造成的,也是家长辅导孩子问题不断的根源。
认知偏差一,觉得学习很容易。
我们很多父母,本来就是学习高手、风云人物,想当年也是尖子生、优等生,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些家长朋友,即便没那么出彩,也是在学海中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拿来对付幼儿园、小学的学习简直太容易了,总觉得辅导孩子也会得心应手。
事实上呢,我辅导孩子写“2”的时候,用了近一周时间,你们知道这一周我是怎么过来的吗?
孩子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从哪个位置起笔,接着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拐弯,再接着是不知道拐弯拐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折过来,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折,折多少……
一个简简单单的“2”字,就会生出这么多问题,很多家长没意料到吧?我的好脾气几乎用尽了,每次教孩子我都尽量克制,你能想象那种,握着手写一起写,丝毫不差;放开手独自写,千变万化的内心感受吗?
急呀!难受!有劲使不出!这个时候能忍住不爆发的家长,很少吧?反正我是没忍住。
后来我反思,我错了!很离谱!在面对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最基础的知识才是鸿沟。
就好比刚接触理财,我会问定投是啥?接触易经,会问为什么乾是三横?前辈们听到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觉得我是白痴吧。
知道小孩子为什么喜欢问“为什么吗?”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可能是“新领域”,有时候他们的问题很“白痴”,有的时候很“不可理喻”。比如我孩子问的:为什么“2”要这样写?为什么要拐弯?恳求朋友们帮我解答一下。
“万事开头难”我们早已忘记了哪里是学习的开头。我们觉得容易,是因为我们早已跨过了“开头”的阶段,并积累了相当的知识厚度。
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刚开始学习觉得吃力,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太多的“为什么?”,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爱思考,家长朋友如果能妥善引导,一旦打开学习的大门,孩子就会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偏差二,觉得孩子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我一个女同事,有个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每天下班,她都会陪女儿一起完成作业,看着她成长。
有一次,同事出差,期间发现自己被孩子的老师在班级群里点名了,说她辅导孩子不上心,孩子没写作业都不管。
她电话里问孩子:“宝贝,你怎么忘记写作业了呢?”
女儿却说:“妈妈,我没忘,我就是想等你回来一起写。”
原来,女儿把作业当成了要和妈妈共同完成的事,并没意识到这是她自己的功课。
初为家长,我们都想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多陪陪孩子,我们也都明白学习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事实上呢,我们在每一次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哟!”之后,但行动上我们却比孩子都积极。
这时候,孩子会怎么想?
“这是我的事吗?为什么爸爸妈妈比我还积极?”
这是我们关心则乱、爱得太满犯的错!总担心孩子学不好、学不会、长大没出息、得不到幸福。
所以,一批一批的“直升机”父母产生了。当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时候,就一直围着孩子转,声音在孩子头顶上盘旋,这是多么“温馨”又“恐怖”的画面。当初我们也是这么被爱紧紧包围着吧?那时候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爸妈在的时候装模作样,不在的时候东张西望。
现在的孩子不但这些都会,还会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奥利给!”
“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认知的差异,让孩子不明白我们的用意,鬼灵精怪的与我们“抗衡”。而我们又操之过急,过分干涉了孩子的成长,因为我们担心、焦虑,情难自已。
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辅导孩子的两个目的:培养孩子学习责任感和专注力,并以此为行为指导,就能相对理智地去辅导孩子。
认知偏差三,觉得自己孩子可笨了。
前面已经提到过,孩子学习会经常面对“新领域”,起初阶段学习会很吃力,收效甚微。而且处于幼儿园、小学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都很难做出回答。
比如,你问幼儿园的孩子5加5得多少?他掰着指头算了算给出答案10。你再问他5加4得多少?他不会想到是9,而会重新掰一遍手指头。
这是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急躁。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给孩子留足思考的时间。所谓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想教给孩子一些技巧和窍门,也得先让他知道问题本来的难度,才能体会到技巧的好处,这对养成总结、归纳、化繁为简的思考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以前,父母经常拿我跟邻居家的孩子比,觉得我笨。现在的家长可比的范围更广了,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社交网络,到处充满各种晒技能、晒成就、晒优越的孩子秀,回头一看自己家的娃,没啥可晒的,笨呀!
在日常的辅导中,在看到孩子的笨办法、错结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我们通常会用两种错误方式来处理:一是发脾气,二是说正确结果,也可能边发脾气边说答案。
这些方式会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让孩子厌恶学习、害怕学习、拒绝思考,最终让一些家长发现自家的孩子笨得无可救药,殊不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这里要明确两点:一、98%的人智力水平相差无几;二、知识的学习只能靠积累,没有捷径。我承认有天赋异禀的孩子,但更相信大家的起跑线都在同一条线上,因为时间我们来说,始终是公平的。天才我们比不过,但只要方法得当,我们的孩子依然可以出类拔萃。
那么在执行上,我们到底要怎么去辅导孩子呢?答案是:辅导=辅助+引导。
一是找准定位,孩子的学习以孩子为主,我们不能过多干涉。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通过家长群布置家庭作业,要让家长参与,甚至让家长批改作业,我们不能盲目执行,要分清时间,要有原则。
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跟孩子先说好,什么情况下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除此之外自己想办法解决。把时间、空间留给孩子,自己忙自己的事。
二是培养习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多的“为什么?”我们家长也解答不过来。我处理的方式很“粗暴”,就是让孩子先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让他多回答几次,再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与孩子一起讨论。
孩子一直在成长,我们的知识更新不一定能跟上,所以在合适的时候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必须的。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候呢?这就取决于孩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了,可以的话,越早越好,需要家长朋友自行判断。
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父母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不一样,具体孩子具体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在战略不出问题的前提下,找到辅导孩子的最佳方法。
最后的问题:你是否想过,从孩子出生到我们死去,我们一直是家长?
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我们跟孩子都站在了起跑线上。“当家长”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领域,很多地方我们不懂是必然的,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才是教育问题的根源。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了,文字多、干货少,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一定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注,如果你有不同见解或者有具体的辅导方法和技巧,记得在留言区进行分享,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