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产品经理
从《产品手记》专栏开篇到昨天收官,历经 100 余天,专栏真的就告一段落了,回想起自己的学习之旅,真的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权当给二爷的结业礼物,有幸学习了这段时间,写作与分享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会将这篇文章发在其他产品平台上,以便更多朋友能够了解并且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这篇文章我希望聊聊我与专栏的渊源、数据统计、专栏亮点以及我的学习心得。
四个多月前,我有幸参加了在《极客的时间去哪儿》分享会,有幸见识池老师、安姐、二爷、陈皓的人格魅力,那时的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虽然他们在互联网上已经颇有名气,可是见到真人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在这个极客时代,每个人要打造自己的极客精神。
我对极客精神的定义就是:
他们大智若愚而富有科学精神,对一切常识的东西天然反感;
他们天生热爱探索和创造,对于跟随和人云亦云深恶痛绝;
他们特立独行,从不自我设置禁区;
他们信仰自由,对于人为的限制极其不屑并热衷于挑战权威;
他们推崇化繁为简,相信设计的力量并追求产品美学。
我相信,这也是每个互联网人所应有的品质与追求。作为产品经理,这不就是我们要改变世界的初衷吗?
当时我已然被二爷的专业能力与临场表演所折服,心想,「未来的我如果这么厉害就好了」。而池老师团队上线的极客时间自然成为焦点,几位都透露了自己将成为首发的专栏作者。二爷的专栏纯粹聊产品,而后专栏上线,我就毫不犹豫地订阅了。
在开篇词《产品经理的世界没有对错》中,二爷坦诚地说道:
产品经理行走江湖不看招式也不看颜值,产品,才是他唯一的名片。
诚然,我也摸爬滚打了两年多,对产品能力的敬畏与执着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我从来不敢张扬自己负责的产品做得有多好,也不敢妄自揣测其他产品,自认为不够资格。我的态度一向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作品来说话。要是产品东拼西凑、临场发挥,说出去真的怕被别人笑话。由此观之,潜心修炼方为正道。
专栏就这样启动了。作者邱岳,人称二爷,现任无码科技的产品经理,从业近十年。
订阅用户也多为互联网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更多热爱产品、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交流,真的是一件快事。 对于产品,只有讨论,没有对错。只有从更纯粹的角度去讨论产品功能以及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更加客观面对很多争议。
我也踏上了产品思维与实战进阶之路,当时的想法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追随牛人,近距离地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产品原则,打开自己的视野,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依照惯例,我将先认真回顾下自己的学习生涯,聊以自勉。
从 2017 年 11 月 18 日至 2018 年 3 月 3 日:
专栏共更新 13 周,共发布 46 篇文章,迭代 7 个产品专题,回答 12 个用户提问,重新认识 18 个优秀产品设计案例;
我的专栏笔记 46 条,共计 17,307 字,留言 46 次,共计 9,825 字,发布 3 篇学习记录(加上本篇),共计 10,243 字。
这是每次阅读并学习后的成果,想想还是很惊人的,毕竟产品思考大部分都是自己在脑子里打架,很多灵感或是启发转瞬即逝,倘若没有记录的习惯,你可能真的发现时代就这样抛弃了你。
我们再来认真梳理下整个专栏的核心结构。
在开篇词中,二爷已经将未来的专栏更新结构与内容提炼出来了,专栏每周二、四、六更新,周二、周四围绕产品知识进行拓展,周六聚焦优秀产品案例分析。
随后看了这么多文章,二爷的写作风格如此风趣幽默,洞悉产品却又入木三分,这让我愈发佩服。
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将这 46 篇文章的框架用表格展现:
图片:By Rex接下来,我想谈谈专栏给我个人带来的产品思维与实战迭代:
一、产品经理的心态
工作是琐碎的,但是从琐碎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以及对待事情的看法特别重要。
需求评审与需求变更是首当其冲的拦路虎。
思考产品越久,越发现抓住需求这件事特别困难,我们从来都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的评价标准与优先级。
需求评审是在项目上线前的集体讨论与进度确认。
在我过往的理念下,我总会偏执地认为需求评审其实大家没有放在心上,有些同事对业务并不熟悉,心态上还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对需求或是方案并未有足够的重视,简而言之,责任都是产品经理的。产品是靠团队的,一个人总有自己的局限,如何将大家的心态真正转变成为真正做产品而不是做项目?
看完了需求评审的两篇文章,我突然有些开窍了。之前遇到这些困惑,的确是自己对于产品工作或是需求评审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自己尚未准备充分或是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寄希望别人来共同参与,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产品经理,首先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清晰、完整地将自己的业务流程和逻辑具象化表达,并且让大家统一思想,提前沟通,这本身就是对产品经理的综合考验。
需求评审应当是凯旋的钟声,而不是冲锋的号角。
年前经历的那次需求评审并不完美,时间紧迫,只好提前用正式机会和大家沟通,这就造成很多不确定性,这是我体会最深的。
需求变更同样如此。
作为产品经理,最怕的就是听到需求方突然告诉你,「上次我们讨论的需求变了,可能现在要这样设计」。
当然,在产品开发的不同时段遇见需求变更的解决思路不尽相同,前段时间遇上了需求变更,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早先的需求文档讨论都已确认,可在真正开发过程中却发现因为数据结构与数据真实性考虑,将原有流程重新拆分。此时面临着马上就要发布版本的情况下,好在开发还没做到这一步,临时变动还有挽回空间,只是项目上线压力更大了。
回顾工作,我的经验就是两点:一是需求评审一定要细致;二是产品迭代一定要迅速。
通过这几件事情的梳理与提醒,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二爷也在新年时向大家提供了自己的处事原则,真的受益匪浅:
权衡、克制、耐心、果断,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战略上谨慎、战术上激进,因为,时间是公平的,持续践行,才有看得见的成长。
二、产品经理的知识输出
学了三个月,总想着倒逼自己输出些内容,不然那可真是白学了。
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我便信誓旦旦地梳理了自己对于产品规划与产品暗黑设计的理解,加以成文,推送在公众号以及各大产品网站上。
能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且二爷竟然关注了我,我真的诚惶诚恐。关于产品,很多文章都是从二爷专栏中获得的灵感,并将其融入在实战中,理论知识有待提升。自认天赋不够,唯有努力追赶。
三、产品经理的实战检验
在公司新项目中,我认真中运用专栏中的一些产品分析框架与思路,并且从那些优秀的产品案例设计中借鉴了交互与细节表现形式。每周的产品案例分析真的大有裨益,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优秀的产品设计是如何打造的。
例如对话式交互,从 Quartz 与 Hooked 这两款 App 上我看见了独到的交互体验。
现在的智能客服系统的确已经越来越完善,诸如支付宝、携程旅行、老虎证券等,各家的 AI 技术日趋完善,辅以人工训练与帮助,整个解答过程就显得十分融洽。其实背后都展现了一种思想,未来机器或是科技将越来越了解我们的行为习惯,每一次的交互都是未来数据的积累。
再联想到订场业务本身,我希望通过退款流程以及帮助引导的优化来借用对话式模式,让用户感知到产品的关怀。
例如页面流畅与转场,从 Hopper 与 SeatGeek 这两款预订应用上,我发现了产品设计有更多的交互方式。
国外的产品总是能够给人以愉悦和兴奋,他们是贴近生活与用户场景上去进行小创新,反复迭代并且实践。反观国内大多数应用,总是追着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两者的境界可见一斑。
其实,优秀产品或是应用早就敞开了大门,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研究罢了。以前总是是在安卓机上钻研、体验或是测试,这些日子完整体验了 iOS 系统之后,真的发现了更为广阔的产品设计与风格,让我有种质变的感觉。
四、学习社交的意外之喜
优秀产品或是内容从来都是给人以启发与讨论空间,这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及无码科技了,可能我也深受冯叔和二爷的影响,在产品设计与为人处世上,我总是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保持耐心、持续践行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极客时间」中的留言或者互动也很有帮助,不过从专栏第一篇文章到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得到整个的学习的波谷,这个和一般的知识付费产品或是社群服务是大相径庭的。
另外就是,关于学习社交,我们天天想着去认识别人,建立社交关系。可是,你有没有想过:
你添加他人的目的是什么?
你真的值得别人这样去做么?
你又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
借用安姐的话,成长不是顿悟,而是练习。只有持续不断地践行与积累,你才有可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过去 1/6 了,回顾年初制定的计划,值得骄傲的就是现在一步一地沿着预想的路线前进,纵然前路漫漫,也要奋力一搏。
新的一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向二爷一样优秀的产品经理。
感谢遇见,感谢「极客时间」团队的辛苦付出。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