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修手机的经历
注:以此文纪念在手机店发呆的两个多小时。
昨日,我去同学家吃饭。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不知谁给我打了一通电话,放下手机,“啪”一声掉在地上,还是屏幕对着地的,我预感大事不妙,拿起一看。很好,碎得和一朵花一样,大概比这个猛一点:
“咋了?”某君关(xin)切(xi)地问。
“我手机屏幕碎了。”
接下来是三秒的沉默... ...
“恭喜啊,好事啊!”
“太好啦,不行我一定得敬你一杯!”
“给力,要不再来一下?”
然后一桌子人一同向我敬酒。好吧,接着喝呗。
睡了一觉,看着沟壑纵横的屏幕,我决定还是把它补好吧,于是我来到了手机店。
修手机的是一个看起来20来岁的小哥,看得出生意非常好。(因为我等了几分钟都没鸟我。)
“兄弟,6s换个屏多少钱?”
“给我看看。”
小哥把手机拿过去后,在屏幕划了一圈,大概是检查内屏有没有问题,然后打开拨号界面,输了一个三位数,说:“这么多吧。”
“好!”
于是小哥便开始拆手机了。
修手机的过程是极其乏味的,因为不能玩手机。
本着热(wu)爱(shi)学(ke)习(gan)的精神,我仔细观察了小哥换屏的整个过程。
前半段就是不停地拆机,我觉得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就是把螺丝一个一个拆下来,并且注意不要扯到排线就行了。值得一提的是,据说iphone的排线在业界是广受好评的,对比小哥同时拆的其他几个安卓手机。恩,还是苹果的最好看,因为电池上有苹果的标。
拆螺丝的过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熟练程度。我开始想换屏这个事情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嘛,多给我一点时间就行,正在为付出三位数感到不值时,小哥已经把粉碎的外屏拆出来了。
“你这屏幕碎得太散了,需要多一点时间。”
接下来我觉得是整个换屏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了,小哥把所有小的碎块单独碎掉,我也不太明白原理,反正最后整块屏幕就成了粉末了。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我看他一点一滴把每一个小的碎块都趴出来,然后不知道怎么加工一下就成了粉末了。当时我是这样的:
干掉碎成花的外屏后,小哥又小心擦掉内屏上的所有小碎块,之后取出一块新的屏幕,轻轻贴合,在某不知名机器的运作后,两块屏幕完美合在一起了。
然后又是重复的螺丝安装工作。
这大概就是整个换屏过程了。
其实也没什么,但我在发呆啊,所以多想了一点。
我仔细观察了小哥的整个工作过程,他日常的工作主要是三个部分:1.刷机 2.换屏幕 3.换电板。所以他基本上不是在拆手机,就是在装手机,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而手机中的零件大多细小且兼顾,难免会造成一些伤害,所以创口贴是他们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东西,而且由于要经常切开一些小的裂缝,为了工作方便,这些人一般有几个手指指甲特别长。简而言之,就是手上有小伤,某几个指甲特别长,这很可能是这类从业人员手上的基本特征(简直和程序员常年的键盘手一样有木有)。这是其一。
在帮我换屏的过程中,小哥还同时修了几部其他的手机,来修手机的人也形形色色,态度不一。有一上来就态度很恶劣--“这手机怎么修了又坏了?帮我看一下哒。”有试探性的--“XXX有没有哒,帮我换一下嘛。”而且大多数人对手机都不是特别懂,小哥需要在专注手头工作(拆换螺丝)的同时,娴熟地回应每一个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维修小哥就是半个硬件工程师和半个销售工程师的结合啊。同时要能在多部不同手机,不同问题中来回切换,获取时间上的最佳方案(很多人第一句都是“还要好久几”),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清晰的思路是不行滴。这是其二。
就个人看来,手机的零件更换,我觉得硬件成本应该都是比较低廉。比如一个4s的唤醒键收费80,至少在我看来是很暴利的。但维修手机这种行业,某些手机拆机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算上时间成本,这样的收费又貌似比较合理。这让我联系到洗车的过程,某些时候(比如久雨天晴),来洗车的人是很多的,但洗一辆车需要的时间成本基本是固定的。因为洗车的步骤基本是固定的,一天下来,累死累活能洗的车也就那么几十辆。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很容易达到饱和的产业。也就是说,一个里手和一个新手的产出率相差可能不是特别大。而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往往能carry起整个团队,正如“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能抵十个普通的工程师”。因为优秀的代码可能有很多种写法,同样的东西我又能用不同的技术去实现,创造的生产力也可能几倍,成百上千倍于这些大致有一个one by one的工作。简言之,可变性越大,机会越多。或许这个话题可以再想一想。
最后,小哥细心给我贴了一块玻璃膜,又仔细擦了一遍,双手把手机还我。
离开手机店,我就把玻璃膜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