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老师到底有多“牛”(杂谈)

2018-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漠北雪狐

文/白狐(教师节写给教师的文章)

        古人云:人有三等,君、父、师,把老师放到了与天、地、君、父同等的位置,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可见古代老师地位之崇高。

        司马光曰:“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正因为难求,所以犹显师者之重要。“学贵得师”,弟子求学时选老师,老师也选弟子。一旦老师愿意接纳你,弟子就要行拜师礼,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然后拜祖师,向师父师母行三叩首之礼,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等,这才算确定了师徒关系。郑重的拜师礼体现了古代老师的尊贵。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说要把教你知识,教你做人的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甚至认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把老师的恩情看得比天地和父母还大。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对学生悉心教导,与学生平等相处,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叔孙武叔等人诋毁孔子,子贡坚决为孔子辩护,把孔子比喻为不可逾越的日月。孔子生了病,学生子路为他祈祷。孔子死后,弟子们住在墓园为他守孝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离去。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也非常爱戴他的老师。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上了秦皇岛,看到岛上遍地的荆条,下马便拜。丞相李斯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说:此岛所生荆条,正是他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这就是“秦始皇拜荆条”的故事。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桓荣病了,明帝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亲自临丧送葬。 

        “为学者莫重于尊师”,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尊师重教的佳话。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拜程颐为师。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他去程颐家里请教一个问题,程颐正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侍立门外。等程颐一觉醒来,扬时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程门立雪”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北宋学者陆佃曾向王安石请教经书,两人结下了很深的师生情义。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许多人都极力摆脱与王安石的关系,陆佃却一如既往地对待老师,王安石去世时,他还做了道场哭祭老师,并在参与编撰《神宗实录》时,大胆坚持肯定王安石的成绩。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正是由于古人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使得整个社会以“士”为尊,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知识分子的地位高高在上。男儿以读书入仕为荣,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那些“无情”的戏子都是贱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对明星追捧的现象恰好相反。古代把演戏的叫“戏子”,而今把演戏的则叫“明星”。称呼变了,地位也变了。他们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编织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却引诱得万万人为之哭,为之笑,为之跳海,为之自杀。古代的戏子无名无钱,难以入流,而今的明星名利双收,结个婚、生个娃,都让全国民众为之呐喊喝彩。如今,经济萎靡期,而明星片酬却达到新高。正如网上所曝光:2016年,“制造业萧条、银行走下坡路、超市不好卖了、炒股亏惨、开网店也亏钱,各行各业都在勒紧裤腰带一起共渡难关,唯有娱乐行业却能大把挣钱!”而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老师们,在每年自己唯一的节日——教师节里,一没假日,而没福利,还得口干舌燥地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可我们的学生呢,能恭恭敬敬地为他们的老师双手递上一杯热茶吗?古代的老师那么牛,我们当代的老师什么时候也能“牛”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