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

父母婚姻的质量,影响孩子的一生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聊解自己

J是一位很可爱的男孩,8岁,有着大大的眼睛,白嫩的皮肤。

J患有抑郁症。他的眼神里,经常透出“绝望”。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头都不肯抬一下,默默的被带进了咨询室。

这是一段很长时间的治疗,期间J反反复复,偶尔会好一些,没过多久,就又严重了。

在经过治疗师不断的引导观察下,最后发现,J的父母亲关系很不好,经常吵架闹离婚,当父母吵架的时候,J就愈发严重了,父母停止争吵,一起带着他去治疗的时候,他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J的症结就在于父母的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是否幸福。

undefined undefined

在现如今很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把亲子关系摆在第一位,而弱化了夫妻关系,甚至为了“孩子”,不断的燃起战火,制造争端。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关心的是父母、是家庭。

孩子依赖父母,本能地希望家庭和睦,因此如果父母出现了争端、分歧,他们会自动归因,他们会觉得今天这样的局面是自己所造成的,是自己不好才造成父母亲不能和睦相处。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总是正确的,承认父母的不好,就等于承认自己失去了被保护的空间。

所以,幼小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需求,往往会将过失归结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也没有人爱自己,自卑的种子在他心里满满的生根发芽。

undefined undefined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会产生“代偿心理”。

从心理角度分析,代偿可以分为自觉的和盲目的两种。自觉的代偿指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陷所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盲目的代偿并不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短处与缺陷,往往导致过分代偿,结果某些方面畸形发展,破坏了人格的协调统一,反而加剧心理冲突,造成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良。

对于孩子来讲,很难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短处与缺陷,不同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3岁之前,孩子理解世界会采用 「妄想机制」。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弱小,但是会产生一种全能感,以为自己的力量造成了父母不和。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处理不好,容易使孩子怯懦胆小。

3到6岁间,是「幻想性」归因机制。比如,他们会幻想自己有哆啦A梦的口袋。如果夫妻关系出问题的话,孩子也会幻想一些办法来解决。如果无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他将来建立自信自尊有所阻碍。

6到12岁的孩子进入「理想性」归因机制的阶段。这个阶段父母关系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现实感”,影响孩子适应社会、接触社会的能力。

undefined undefined

然而,为了避免正面冲突,许多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总是会为了孩子装出很“和谐”的样子。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很快就能察觉出来。他们为了保留自己认为的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会尽可能的装出“幸福”的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成年后,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懂得爱,也不知道如何付出爱的可怜人;也有可能会因为其内心缺少爱的体验,造成其心中爱的高度匮乏,从而成为一个处处索爱的低自尊的人。

undefined undefined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3对新婚的年轻人在教堂祈祷:上帝啊,请赐我一个宝宝。

上帝将3个天使,变成3个可爱的孩子,在3个家庭里同时出生。

二十年后,3对夫妇再次来到教堂。

第1对说:“上帝,您干嘛赐我们一个暴戾、蛮横又贪婪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

第2对说:“上帝啊,您赐给我的孩子胆怯、自卑又无能,我们不知道他以后靠什么生活……”

第3对夫妇说:“万能的上帝啊,感谢你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孩子,他热情、聪明又有爱心,他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

上帝说:请审视你们自己吧!

3对夫妇忽然在心中看见了自己。

第一对夫妇看见的,正是自己的暴戾、蛮横、贪婪,以及婚姻生活中的终日厮杀;第二对夫妇看见了自己的胆怯、自卑、无能,以及他们对对方的冷漠和轻蔑;第三对夫妇看见了对方的热情、聪明、有爱心,和彼此的相爱。

他们忽然明白了什么。

上帝说:他身上的,正是你身上的;他心里的,恰是你心里的。你将什么播撒给他,他就会长出什么果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