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骚客】星若轩编剧工作坊

民国作家张恨水的传奇一生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105人  苏瑾七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畅销的作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在时代的更迭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

由他的小说改编,由陈坤、董洁、刘亦菲等人主演的《金粉世家》16年前在全国热播,就连演唱电视剧主题曲的沙宝亮,一曲《暗香》也一夜成名。这部作品,也被誉为“民国红楼梦”。

对于作品比本人还红的张恨水,很多人还知之甚少,但他的文字却影响了几代人。

~ 1 ~

原生家庭

张恨水的祖父张开甲、是个名声显赫的人物,他从小练武,十四岁时就能挥舞起百十来斤的巨石,如同拿起弹丸一样轻松。至今老家安徽潜山黄土岭村还保留有他练武用的石执子。

当时,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古战场就在祖父家的山脚下。张开甲集合了同乡的老少爷们,组成了自卫队性质的民团,保卫家乡百姓的生命财产。

恰巧曾国藩的湘军开到潜山,张开甲被抽丁入了曾国藩的湘军。从此他就随曾国藩的湘军作战十余年,刀丛剑林中出生入死,在战场上立功无数。后来张开甲作了景德镇的保安军统领,张恨水出生的时候,张开甲又被清朝廷提升为二品顶戴参将。

张恨水的父亲张联钰,从小习武、擅长骑射,能手持八丈长矛,有小张飞的外号。父亲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英姿飒爽,二十七八岁就跟在祖父的身边出征剿匪,每每都大胜而归。

张恨水的祖父63岁那年因病离世。从此张恨水的父亲也告别了武行,弃武从文。父亲打的一手好算盘,后来还当了税务官,先后在上饶、景德镇、南昌等地任职。

祖父离世时,家中只留下几间房子,没有其他财产。在张恨水的家中大堂里悬挂着一副对联:“有恒产贵有恒心,无旷民斯无旷政。”从祖父那一辈起,张恨水的家中就树立了将恒心用于匡世济民、做两袖清风的好官的家风。

~ 2 ~

成长经历

张恨水,1895年出生在江西信州,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安庆。

张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词《乌夜啼》“自是长恨水长东”。这句词的意思是:人生从来就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张恨水的童年、少年时期都在信州度过。

童年的张恨水受到祖父的影响很深,他聪明伶俐、机敏可爱,深受祖父的喜爱。祖父无论是出游、还是会友都喜欢把他带在身边。为了训练张恨水骑马,祖父还特意买了一头山羊、配上一副小鞍鞯、并亲自砍竹为刀、削芦为箭,派两个老兵教他。这些经历,对张恨水日后创作武侠及战争题材的小说影响很大。

父亲张钰和祖父的想法不同,他希望张恨水从文。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就将他送入当时家乡上饶最好的书馆读书。张恨水读书,常常过目成诵,深受学堂师傅的喜爱,十岁左右,已经先后阅读过《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

在张恨水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年少时沉迷小说的情景:“我在船上无事,只好睡觉。忽然发现船篷底线有一本绣像小说《薛丁山西征》,我一瞧,就瞧上了瘾,方才知道小说是怎么回事。”

读过很多小说后的张恨水,在13岁的时候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那一年,他写了平生的第一部小说,是关于武侠的故事。这部小说花了他整整三天的时间,写完后,张恨水读给弟弟妹妹听,他们围坐在桌前,个个都听的津津有味,张恨水讲了1个小时才讲完,可见当时他创作的小说篇幅也不短。

1909年,张恨水14岁,进入了新式学堂学习,接触到了维新派的新思想。

1912年,张恨水17岁那年,他本打算去英国留学,但父亲突然因病离世,从此家道中落,张恨水也只能中途辍学。

18岁,在堂兄的帮助下,他考入了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但后来因为时局的动荡,学校也被解散了。

~ 3 ~

婚姻情感

张恨水的一生结过3次婚,养育了众多子女。

余淑文

年少的张恨水辍学后四处漂泊,去南昌,去汉口,去常德,去上海,或进学堂补习,或为小报撰稿,或到剧团演出。

1915年,母亲着急抱孙子,把张恨水召唤回家。作为家里的长子,张恨水义无反顾要承担家里香火传承的重担。

母亲知道张恨水平日里心高气傲,从小爱看才子佳人的小说,对女子的外貌有很高要求。于是她特地物色了出自书香门第、长相清秀可人的徐家小姐相亲。在徐家牌楼演戏之际,她借着看戏的机会,特地去相看了女子的容貌,彼时徐家有两个姑娘同时来看戏,一个是年纪稍大,长相丑一点的,一个是年纪较轻,长相清秀的。母亲与保媒拉纤的人说定,要那个年轻的姑娘,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去等着迎亲。

1913年的腊月,18岁的张恨水和母亲相中的女子举行了婚礼。可是结婚当晚,张恨水就被震惊了。眼前的这位姑娘,门牙外露、长相粗鄙、和母亲口中所说的长相清秀的女子大相径庭。

张恨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坐在新房中,内心有说不出的愁滋味。突然间,他又听到躺在床上的新娘在大声喊叫,原来是在说梦话,张恨水只得逃出了新房。新娘见张恨水不见了,不停的哭泣,哭声惊动了母亲和弟妹,大家才知道他逃跑了,全家人加上宗亲到处寻找,在5里之外才找到他,将他拉回来。

原来徐家对这门亲事不老实,使了掉包计,送到张家来的是张恨水母亲看到的那个丑姑娘。她不仅人长的不行,还取了个拿不出手的名字,徐大毛,于是张恨水的家人给她改了个名字叫徐文淑。

虽然姑娘人长相不行,但是心地品性是好的,她对婆婆十分孝顺,也愿意伺候弟妹,虽然知道自己不得丈夫的心,也只能认命,安分守己。张恨水对这位明媒正娶的妻子,虽然没有爱情,但是也还是承担了作为丈夫、照顾她生活的责任。

多年后,徐文淑也随张恨水去了北京,一直侍奉婆婆,后来,她还帮助照料张恨水和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孩子。当时孩子早产,出生后没有哭声,徐文淑就把孩子抱在怀里一夜,暖了一夜,终于救活了他,这个孩子也是张恨水的第一个儿子,张晓水。

在徐文淑离世时,张晓水也随父亲一起为她操办了葬礼,对当年她的救命之恩,深表感激。

胡秋霞

张恨水成亲后,并未娶自己理想中的佳人,于是很快就离开了老家,去北京漂泊,以写作为生。

作为一个20几岁的成年男子,孤身一人在外,他时常感觉到孤独。在朋友的建议下,张恨水来到了北京的贫民习艺所。

当时的贫民习艺所收养了很多孤儿。女的到了婚嫁的年龄就拍一张照片,供人选择。张恨水到那里去也是听别人的介绍去认养一个姓马的女孩。可是到了那里,张恨水与这个姓马的女孩见了面,这个女孩人也机灵,还识几个字,比较满意,可是这个姓马的女孩已经被人认了。无奈之下,张恨水又认领了所里推荐的另一个叫胡招娣的女孩。胡招娣的名字实在太土了不符合他的才子的品性,就为她该名为胡秋霞。

张恨水与胡秋霞1924年在北京结婚。

胡秋霞是四川人,父亲是挑江水卖的苦力的,她是被人骗到北京给人做丫头。人并不漂亮,但是为人憨直、爽快,从不与人耍手段,这一点很受张恨水赏识,可是当时她不识字,从气质上说是不符合张恨水的婚姻标准的,同时在精神文化层面,两个人也相去甚远,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胡秋霞一直与张恨水一起生活,直到抗战爆发。

周南

张恨水的感情一直是处于漂泊状态的,直到36岁那年,他遇到了真正的红颜知己,周淑云。

在北京的一次游园赈灾会上,张恨水认识了这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就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游园会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是著名的剧目《女起解》,张恨水被邀请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而周淑云正是女主角苏三的扮演者。

周淑云当时芳龄16岁,是张恨水的粉丝,对张恨水十分崇拜。她出身在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

一个是相貌清秀、亭亭玉立的少女,一个是饱读诗书的才子,两个人一拍即合,陷入了爱情。

张恨水起初还担心自己的婚姻状况,会被周淑云介意,但是周淑云却全不在乎,她不在意名分,只希望能和张恨水相守。

当张恨水和家人提出要娶周淑云进门的时候,大夫人徐文淑什么都没说,点头默许。但是二夫人胡秋霞却没有那么客气,她和张恨水闹了个天翻地覆,声称要离婚,就是不同意。

迫不得已,张恨水离开家,周淑云成了他的外室。张恨水在外面找了间房子,两个人才结婚了。婚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

抗战的8年时光,张恨水与周南相濡以沫。夫妻二人生活的十分和谐,琴瑟共鸣,他们一起研究唐诗、绘画、书法,还经常一起唱京剧,张恨水伴奏、周南演唱。在抗战期间,为了贴补家用,为给丈夫补充营养,周南还亲自下地种菜、养猪,陪伴在深夜写作的张恨水左右。

然而,周南并未能与张恨水白头偕老,1959年,还不到40岁的周南患了乳腺癌,先于张恨水离世。

爱妻先走一步,让张恨水深受打击。

~ 4 ~

写小说,养活一大家人

张恨水被称为是民国时期的劳模,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为了养家糊口,拼命写作。

那么他是如何开启这条写作之路的呢?

在张恨水的父亲离世时,他的母亲才只有三十几岁,家中有六个孩子,张恨水是家中的老大,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难。17岁的他,当时也是十分彷徨的。没有什么技能,又从小养尊处优,除了读书,不懂干活,劳动能力也弱,在乡下,他的存在几乎是受人排斥的,甚至被视为是游手好闲一辈。

于是张恨水四处奔走,在农村以外,寻求出路和机会。

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对他说:“你的文笔很好,文章小说写的好,何不去北京发展?”一席话惊醒梦中人,于是张恨水卖掉了一件大衣,又跟熟识的铺面老板借了十块大洋,才去了北京。

到北京,原本他是希望能去北京大学旁听求学,但首要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吃住问题。于是在朋友的印鉴下,他去了报社做编辑,为报纸写文章,这份稿费,让他有了在北京落脚的资本。

1925年,张恨水的大妹妹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要来北京念书。他想,要是妹妹来北京念书,母亲一定会想妹妹,于是他索性把全家都搬到北京来了。那时候,他全家,包括母亲、弟弟妹妹、亲戚,以及他在北京娶的第二个夫人,加起来一共有14口人。他的生活负担就特别重。

从1925年到1929年,这段时间是张恨水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因为他的家庭负担又重,收入又低,报社的工作经常不发全份,只发半份,这就不断逼他给外报写稿。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天要写好几个连载。

办报成就了他这个小说家,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报刊上先连载,之后才出了单行本。《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专门为他出书成立了一个出版公司,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拿到稿费,就是他的版税。

张恨水一生写了3000多万字,光长篇小说就写了120多本,他每天都要写3000字,而且他还是用毛笔写。这三千字不是一篇文章,除了连载小说以外,他还要写报纸上的小文章。

1949年,他有8个孩子还在念书,没有工作,可以想象他的负担有多重。只在西四有一套房子,为了治病、养家,他不得已,只好把这房子卖了。当时他只有一个孩子有工作,他第三位夫人的母亲也跟着他一起生活。所以他的一生非常辛劳,除了发高烧,起不来床,张恨水每天都要写作。

~ 5 ~

只做文人

张恨水生活在一个战火硝烟不断的年代,但是他却一直坚守着自己文人的身份,从未做他想。

他平和、从容不破、温良恭俭,他也同情底层民众,对恶势力和权势不满,但是他从未因此而让自己背负什么救国救民的使命,更不参与任何革命运动,和文人身份以外的群体,他始终保持了自己认为应有的距离。张恨水的一生可以用“不党、不群、不官、不商”这8个字来概括。

他从未介意和否认自己的一生是以卖文为生这个事实。甚至在他50岁的时候,还写了一首感怀诗《五十叙怀》,诗中的一句话是这样: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张学良与张恨水关系十分要好,在张恨水的小说《春明新史》中,他塑造了一个年轻、帅气,又温文尔雅的军官形象,对比之前他笔下荒唐、残暴的军阀,这样一个正面的军官形象,让张学良对他心生感激。张学良曾三次邀请张恨水做官,甚至叫人拿着聘书到张恨水的家中,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他不喜欢商业活动,在上海,有书商围着他的时候,他就选择离开。

他从不参与任何党派,在解放初期,很多文化名人被批斗时,张恨水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不告密、不揭发、不落井下石。

~ 6 ~

张恨水的代表作品

张恨水的代表至今为止,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不计其数,版次不断更新,其中代表作《啼笑因缘》,再版二十多次,先后六次拍成电影,创下了记录。

《春明外史》

内容概要:

皖中才子杨杏园旅居北京时,对雏妓梨云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梨云病重期间,他日夜守护,并海誓山盟相约白头,然而红颜命薄,相识不久,梨云竞香销玉殒了。杨杏园黯然神伤以致口吐鲜血,痴痴地将自己的相片埋入土中,与梨云相伴。随后,杨杏园又结识了才女李冬青,花前月下,诗文酬唱之后,杨杏园深深地爱上了李冬青,而李冬青却有先天暗疾,与婚姻无缘。李冬青便千方百计地想成全少女史科莲与杨杏园的百年之好。而杨杏园却割舍不断与李冬青的深情,愈加爱恋李冬青,史科莲为了成全杨李之爱,知趣地退避三舍。一波三折之后,杨杏园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转而学佛。

创作背景:

“春明”原是唐朝都城长安城东面三门中的一门,后来则作为都城的别号,因而《春明外史》描写的就是20年代北京的事。当时北京正是北洋政府的国都,军阀官僚豪绅沆瀣一气,贿选总统,贪污舞弊,声色犬马。在“歌舞升平”的箫鼓乐声中,充斥着他们抢夺地盘、发动内战的枪炮声,也充满了百姓痛苦的呻吟。北洋政府对新闻实行严格的管制,若哪家报纸对他们稍露不满,就会下令停办,记者本人也会遭来杀身之祸。张恨水有感于此,就用了小说的形式进行揭露,这就是张恨水创作《春明外史》的由来。

《金粉世家》

内容概要:

民国初年,国务总理金铨之子金燕西在去颐和园郊游的路上,遇见一位年轻的女学生,并对她一见钟情。他很快便知道了这个女生的住所和名字——冷清秋。为了追求冷清秋,金燕西借办诗社的名义租住在冷家隔壁;以和邻居认识的借口,与冷家互送礼物。金燕西知道冷家经济不宽裕,于是给冷清秋送衣服鞋袜,请她听戏、郊游,费了很多心思。金燕西的频频致意,使冷清秋对他产生了好感。与此同时,金燕西和原来的女友——自己三嫂的表妹白秀珠分手了。

金燕西请冷清秋到自己家里去,对她诉说了自己的心意。而后,两人在去西山玩耍的时候,冷清秋终于应允了金燕西,他们情意相通,互诉衷肠,成就了欢好。金燕西的三嫂玉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她使出手段私造情书,使得冷清秋对金燕西生了些许嫌隙。不过,金燕西确实还不能完全地忘却白秀珠,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冷清秋之间感情的发展,不久他们结婚了。

就在他们恋爱的同时,金燕西的大哥凤举在外面另找了一个叫晚香的妓女,他整日不回家,和妻子佩芳的矛盾日深。不久,怀有身孕的佩芳发现了事实真相,和凤举大闹了一通,而且对金燕西在其中的态度表示不满。佩芳的侍女小怜和家中的小姐们出去应酬时,和富家公子柳春江有了感情,后来金家把小怜嫁给他,两人的生活非常幸福。

冷清秋嫁到金家后,因为和金燕西的三嫂有矛盾,加上金燕西父母对清秋的偏爱,所以引起了大嫂和三嫂妒忌,整天在背后编造她的不是。大哥凤举在外面的所为引起父母的极度不满,他们免去了他的职务,陷入困境的凤举独自到上海发展,把晚香托付给燕西。不久,晚香却把家里的东西席卷一空逃走。这时,四姐夫刘守华从日本带回来一个小妾,颇得四姐和全家的喜欢。三哥鹏振迷恋上经常出入家中的戏子花云仙,去天津找她幽会。由于投资失败,三嫂在家里大病一场。随后,大嫂和二嫂又在同一天里生下两个孩子,给这个家里带来了一些欢乐。在纷乱和无聊之中,金家如常地生活下去。

不久,金家的支柱总理金铨中风去世,终于要分家了。对金燕西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不时地和白秀珠见面,重温旧情;又迷恋上戏子白莲花姐妹,为讨白氏姐妹的欢心,燕西不断地把分给自己的现款拿出去花掉,连分给冷清秋的首饰也不放过。怀有身孕的冷清秋彻底凉了心,她与金燕西的矛盾越来越深,提及离婚,又闹得分居。金燕西又生出远赴海外的念头。紧接着家里的一场大火,烧得什么都没有剩下。混乱之中,冷清秋不知去向。金燕西母亲带着全家迁往西山,依稀寻见过清秋的踪迹。燕西也终于去寻找那不知所踪的梦幻了。

创作背景:

当时的北京,虽然表面上,时序更迭,可其文化根底并没因王朝更迭就全然与两方文化接轨,内在的文化命脉很难短期内彻底换血。一般市民的艳羡富贵心理可从当时所谓“京城四公子”之说的流行窥见端倪。而“京城四公子”经演化,几乎成为显贵风流子弟的泛称。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某国务总理的两位风流“公子”(金燕西与金凤举)为男主角,借助家庭这个舞台,着重暴露豪门荒淫的寄生生活,揭示人生的热与冷。

《啼笑因缘》

内容概要:

主要人物是樊家树,他家住杭州,出身在做过大官、现开银行的家庭里。樊家树去北京报考大学,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百万富翁的女儿何丽娜,武侠的女儿关秀姑,三个女郎先后都对樊家树萌动了爱情,樊却钟情于贫贱的沈凤喜,坦然表白:“我们的爱情决不是建筑在金钱上”,打算送沈凤喜上学,摆脱卖唱的生活,把她从贫困和卑贱中解救出来。

有一天,樊家树在天坛偶遇穷武侠关寿峰,尊关寿峰为“大叔”,关认为樊家树爽快,与别的富家少爷不同,值得一交。事后,樊又登门拜访,就与关秀姑相识。不久,关寿峰重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樊得知后,常去探望,大力相助,分金续命。关寿峰感慨万千,“和我交朋友还救了我一条老命。”这时的关秀姑也暗恋上了樊家树,后来知道樊沈相好极深,只得“俯首读经”,排除单相思之苦。

樊家树与沈凤喜正准备结婚时,樊母重病,樊家树只好回杭州。谁知,“天上掉下来一场飞祸”,军阀刘国柱将军看中沈凤喜,略施小计,霸占沈凤喜。财政总长的女儿何丽娜,仅与樊的表哥陶伯和熟悉,起初樊对何并无好感,觉得她花枝招展,挥金如土,“一年的插花,要用一千多元”。相比之下,远不及沈凤喜,但模样酷似沈凤喜。

天下事无奇不有,樊的表兄嫂陶太太,偶见沈凤喜的照片,误认为是何丽娜,何丽娜也不否认,表兄嫂就大喜。樊家树十分同情和理解沈的不幸遭遇,依然如旧,与她相会。但被军阀刘国柱发现,毒打成疯,关进精神病院。有侠义心肠的关寿峰父女,受樊之托,秀姑化名迸刘府做工。刘国柱淫心大发,又想得到秀姑。关寿峰将计就计,诱刘到西山上,杀之,为民除了一大害。事后,关寿峰父女也远走东北,参加了义勇军,直到为国捐躯。樊家树与何丽娜喜结良缘,终成眷属。

~ 7 ~

张恨水轶事

左手麻将右手小说

能够一手写评论,一手写小说连载的,除了金庸,就是张恨水。都知道张恨水的小说写得好,连鲁迅先生的母亲也很爱看。

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决定创办沈阳《新民晚报》,特邀张恨水为之写一部类似《春明外史》的长篇小说。9月,应张学良之邀撰《春明新史》开始在沈阳《新民晚报》连载。

张恨水能同时写作7本书,成为当时稿费收益最多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武侠小说家古龙也不及也。

张恨水从1918年开始进入报刊行业,到1948年底辞去北平《新民报》经理职务,前后长达30余年,他这一生共创作了110多部通俗小说,加上散文和3000首左右的诗词,总计3000万字。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

据闻,当时每天晚上9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小说,照样按时交稿。

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可见他的效率、及才思敏捷。

爱花

张恨水对花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年少乡居的时候。他这个读书种子,既钟情于古典诗词,不能不对芳草香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些花草,不仅寄托着他的情感,也象征着他的人格、志趣和精神世界。

定居北京之后,特别是在卖文卖得手头宽余之后,他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向往。在一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我在北平,东西南北城都住过,而我择居,却有两个必需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有树木的大院子,还附着几个小院子;第二,必须有自来水。后者,为了是我爱喝好茶;前者,就为了我喜欢栽花。”

在所有的花木中,张恨水最喜欢菊花。他写道:“我虽一年四季都玩花,而秋季里玩菊花,却是我一年趣味的中心。除了自己培秧,自己接种,而到了菊花季,我还大批的收进现货。”

张恨水回忆在北京的养菊经历这样写道:我常常招待朋友,在菊花丛中,喝一壶清茶谈天。有时,也来二两白干,闹个菊花锅子,这吃的花瓣,就是我自己培养的。若逢到下过一场浓霜,隔着玻璃窗,看那院子里满地铺了槐叶,太阳将枯树影子,映在纱窗上,心中干净而轻松,一杯在手,群芳四绕,这情调是太好了。你别以为我奢侈,一笔所耗于菊者,不超过二百元也。

嗜画

张恨水除了喜欢养花、听京剧外,还爱好画画。

不过,张恨水从未把自己的画视为了不起的作品。对他来说,作画与吟诗填词一样,都是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目的既已达到,画了什么或画得如何,并不重要,所以,往往画过便丢在一旁,随意处置。

客居重庆郊外南温泉时,他的画有时也充作“补壁”之用。这种做法本身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雅好”,非俗人所能为。

张恨水有个习惯,喜欢大年初一躲在书房里作画,“十余年来,予除夕好作诗,元旦作画,虽在巴山草屋中,故态不除”。

1931年,民国20年,张恨水还拿出了部分稿费,又筹集了一些资金,创办了“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华美专”。

他在《写作生涯回忆》记录了这件事,他写道:“我四弟牧野,他是个画师。他曾邀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办了个美术学校。我不断地帮助一点经费,我是该校董事之一。后来大家索性选我作校长。我虽能画几笔,幼稚的程度,是和小学生描红模高明无多。我虽担任了校长,我并不教画,只教几点钟国文。

另外就是跑路筹款。柴米油盐的琐事,我也是不管的。不过学校对我有一个极优厚的报酬,就是划了一座院落做校长室。事实上是给我作写作室。这房子是前清名人裕禄的私邸,花木深深,美轮美奂,而我的校长室,又是最精华的一部分,把这屋子作书房,那是太好了。于是我就住在学校里,两三天才回家一次,除了教书,什么意外的打扰都没有,我很能安心把小说写下去。”

战胜中风

1949年,在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关键时刻,他突然患了中风,被抢救后发现当时已经丧失了写作的能力,这对张恨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事后,周恩来见张恨水有这样的遭遇,就将他聘请为文化部的顾问,每个月给600斤大米让其生活。在1954年的时候,因为妻子的细心照顾,张恨水病情刚开始好转,便向周恩来辞去了顾问的职务,又开始了写作的生涯。

张恨水的儿子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一书中,曾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

1949年的5月下旬,晚饭后,父亲给读初中的两个哥哥补习英语,讲着讲着,突然他啰啰唆唆,口齿不清起来,而且越说越困难。哥哥觉得不对劲,抬起头来看父亲,只见他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

两位哥哥急忙把他搀扶到睡榻前躺下,谁知父亲一躺下,就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了。两位哥哥吓坏了,立即大叫,全家人慌成一团。还是母亲沉得住气,立即打电话请和父亲有10年之交的张大夫火速赶来。张大夫检查了父亲的身体,说可能是脑溢血,要立即送医院。

母亲赶紧派了家人,把父亲抬到离我家最近也是当时最好的中央医院。确诊是脑溢血,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父亲昏迷数天之后终于醒了过来。但是他的记忆力受到很大破坏,除了认识母亲,连家里人也不认识了,说话也相当困难,仍有生命危险。那时,母亲怀孕3个多月,她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住在医院里,昼夜陪侍父亲,父亲的吃喝要一口一口地喂,大小便也都要在床上,母亲不厌其烦地为父亲擦洗身子。苍天不负苦心人,奇迹发生了。父亲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他活过来了!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北京隆重开幕,父亲被邀为代表,而他却因病未能出席。会后大会派人来看他。同月,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不久,被文化部聘为顾问,有了份固定的工资,使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证。老友也都给了他无私的援助和深切的关怀。上海的《亦报》和《大报》,将父亲的旧稿在两报连载,使父亲有了一些稿费收入。

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病后两个月,他便能“牙牙学语”;3个月时,竟能扶着手杖出门看望老友了。当他颤颤抖抖地亲自登门看望笑鸿叔时,笑鸿叔激动得热泪盈眶。父亲到医院复查,大夫高兴得连连说:“张先生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真是奇迹!”

脑溢血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说话不清楚,还要流口水,左半身偏瘫,行动极不方便。

但是他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后退,他以写作为生,只要有一口气,他就要写作。父亲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向自己的身体挑战,和病魔作斗争,看书还不行,便先练写字。

父亲让母亲买了许多小学生练习毛笔字用的大字本,每天在大字本上像小学生般地练习楷书,一切从头开始,认真地读帖,认真地写。只见他那不听使唤的颤抖的手,紧紧地握住毛笔,一笔一笔地写,那样认真,那样专注。上午定时写,下午也要定时写。终于,他能灵便地书写了,而且字越写越好,几乎恢复到了病前的水平。

~ 8 ~

素一说

当谈到对张恨水的评价,不禁联想到村上春树,两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作品都是风靡一个时代。

老舍对他的评价是,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样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是在国内外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但是正因为是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他们的作品评价,都不被他们身处的主流文学界所接受。

有人说,身处民国时期,水深火热,期待的是革命者,是人民的拯救者,而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点和视角去解读,却不难发现,像张恨水这样的作家在当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及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作品风靡之时,救活了几家报纸,人们街头巷尾、言语谈论的都是他作品的情节和接下来的故事走向,这种强烈的反响、和轰动景象,无声的证明了他作品的价值。

如果一个写作者仅仅站在正确的立场,创作所谓深刻的文学,那么这个作者一定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作者,甚至是个闭门造车之人。写作的最高境界,不是愤世嫉俗、也不是盲目的唤醒人们的意识、批判什么或者借作品去谴责什么,写作真正的成功,还是让人们记住他和他的作品,然后才谈作品的价值。

张恨水从未否定过他卖文为生的身份,也从未以此为耻,这是他活着的一种通透。想象一下,一个男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洁身自好,能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责任,靠他一人写文之力,养活全家,他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回看他的生平,包括爱好,包括情感,他是个有所追求的人,是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人。人,都无法超越身处的时代,跨越时代独自前行。但有的人活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有的人却在一点一滴,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站在时代之上、俯瞰一切、记录一切,并置身事外。张恨水是这样的人,他从未让自己搅和进那个时代复杂的时局之中,他始终做到明哲保身,保持着和自己认定的方向不一致的人和事的距离,这虽然不能单纯称之为面对恶势力的铮铮铁骨,却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男人他的决断力、和内心的强大。

张恨水没有和同时期的其他幸运儿一样能出国留学、也没有家世父母的庇佑和借力,他靠自己一个人的一己之力,勤勉坚守了自己的责任、守护了亲人,他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他坚守了自己对文人身份的钟情,这份对创作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以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