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存在感

2022-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23f7d604644a

    近日听到一则关于XX,一位老年朋友的消息:从一线城市搬去相邻一个省会城市的疗养院去住了,我感到很奇怪,儿女都在同城,且一直与女儿同住一个小区,正是人们常说的“一碗汤”的功夫,多理想又省心的养老备份呀,况且自己也身体还硬朗,为什么却要搬去那里,离孩子们反而更远了呢,再说那里的各项成本也都不低。

    但话说回来,养老这么个性化十足的事情,有谁能把利弊说清楚,怎样安排都是自己的事情,都可以理解,百人百性嘛,也不稀罕。

    后来听说了她执意去疗养院的一个理由,我就不大能理解了,这个理由好多人想不出来。说是在原来那个小区自己是受重视的,她指的是在原小区,自己一直都在参与的退休人员合唱团,舞蹈队等组织活动中从来都属于主力担当,那时她刚刚退休,在老年群体中算年轻的生力军中的主力,现在N年过去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才刚退休的一波就会把她们这波拍在了沙滩上)说白了就是不受社群组织者重视了,就是这个她不能接受,感觉太失落了。如今到这里来,大部分在住人员年龄和原来那里基本不在一个等级层面上,比起那些更多高龄的疗养人员,自己仍然是数年轻的(尽管已过古稀)这里同样有会所组织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这样一来,自己就又回“主力部队”了,总算重新找回了存在感,很是开心。

    没有对一种事情的体会,最好不说感同身受,个性的哈姆雷特理解还真不是旁人心可抵达的。看来我的认知需要刷新了,以前我总觉得存在感是年轻人的事,是职场上的事,甚至想着是同行竞争中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把利器,还真没想到在退休的舞台上还有老年人有这么强烈的反应。都说是人老了看开了,佛系了,不参与竞争了,该享受了,躺平了,没想到这奇特的竞争居然在老年群体里也有市场,看来刷存在感并不是青少年、中壮年和还在职的人们的专利,一些老年人只要心气永远年轻,大概就没有甘愿被替代一说,可是像我这有点古董思维的人,还是没那么容易接受,不知是我过时落伍了,还是别人搭上时代的快车了,总之各唱各调,各爱各好,有人追捧的事情可能就总有市场,存在感到底要刷到什么时候,也许什么年龄都不过分,不是有种说法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