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昨晚线上参加“两岸教授共话阅读”活动,聆听了台东大学荣誉教授林文宝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关于阅读的讨论,也倾听了几位家长、老师对儿童阅读指导的困惑,既深受启发,也引人深思。
林文宝教授快人快语,他对儿童阅读的精辟见解,我深深赞同。如:
1.最需要阅读的是大人,是家长,是老师。最可怕的是老师不读书,家长不读书。家长哪怕不爱阅读,也要在孩子面前假装读书,装着装着也就读进去了。
2.儿童阅读过度用力是灾难。不要讲那么多方法策略,教阅读策略,就是剥夺小孩子成长的机会,要让他们去找到自己的方法。否则你教他一种方法,他就只会用你教的这种方法,你没有教的他就不会了。
3.阅读本来很简单,现在被一些人搞得太复杂。课内是课内,课外是课外,课外可以自由些,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天性。阅读兴趣是第一位的,没有兴趣一切免谈。
4.推动儿童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是所有学科共同的事业。每个学科都有这个学科需要阅读的书籍,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
5.儿童阅读很简单,一是了解儿童,二是以身作则。人生理念也很简单,一是学会生活,二是学会学习。
陈庆元教授结合自己的阅读史和成长经历,提出精英的阅读需要引导,要通读(读透)几本书。少年儿童立志要高远,立志不高,难有大出息。读书有苦有乐,对于一些人来说读书是快乐的事。他也认为家长老师要读书,各个学科的老师都要带领学生读书,不一定都读文学作品,可以读各个学科自己的书。
关于精英阅读,林文宝教授不以为然,他质疑“你怎么知道你的孩子是龙凤还是鸡鸭鹅呢?”他认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上不封顶是家长和学生自己的事,老师没有责任做精英教育,做好保底工程就好了。
现场一位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孩子上了一年级就在各方面显露出阅读的成效,有了明显进步。那么,是要继续指导孩子阅读,还是发展他的兴趣和天性,让他自由地阅读呢?
对此,两位教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林教授认为家长的做法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强调解放儿童;陈教授则鼓励家长继续坚持,因为从孩子上一年级的表现已经证明成功了。
虽然谈的是阅读话题,其实质还是教育的问题,是对“培养什么人”和“为什么读书”这些根本问题的探讨。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林教授的理念更有助于全人的培养,有助于终身阅读者的培养。
主持人林彦主任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就好,读什么不是非常重要,凡是正式出版的读物,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可以放心阅读;我们要通过开展教师阅读,推动儿童阅读,最终实现全民阅读。
感谢林彦主任在活动中提到并表扬了我们读书会的共读活动。但是林教授并不赞同共读,他说“为什么要共读一本书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我们在同一本书中相遇。总有一些书,是值得你读、我读、大家读的;而有时候,对一本书的兴趣,也是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因为共读同一本书,就会有共同的话题;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才能彼此交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促进思考,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共读一本书,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