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反思么?
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也在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微笑”,反思的重要性可能我们人人都明白,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反思中获得一些进步,但是如何做到反思呢?
然而,本质上很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反思”到底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反思”呢?
《伯凡认知论》里吴伯凡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分享一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来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段话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反思:
“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
西塞罗的这段话出自他的《论老年》。他认为老人具有智慧是因为他的生命已经接近尽头了——当一切都开始收尾的时候,才能够看清楚前面所有事情的对错成败。因为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事情的是非,不知道事情的对错。
记得大学里有个学姐本来有个保研上本校的机会,自己却要放弃这个垂手可得的机会,而选择辛苦地去考自己心仪已久的外校,当时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决定太疯狂,因为这个决定背后风险太大,而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师姐以高分的成绩考研通过,最终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
其实在她放弃保研本校的名额时,谁也无法预测她的这个决定最终是否正确,只有考研成绩出来之后才能揭晓。
前段时间有一个同事,突然辞职去上研了,科里同事都议论纷纷,觉得放弃好好的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而去上研,这个成本代价太高了,而这个同事则认为年轻就应该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不是待在稳定的事业单位,守着一份不太感兴趣的工作混到老,其实这个决定的对错或许只有几年之后才能看出结果。
对于一件事情发生,或者一个决定的做出,给你带来的结果到底最终是好还是坏,必须等到一段时间或者甚至几年几十年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这就像我们看电影,只有到了结尾一切是非对错才能给出一个最终明确的答案。
其实,涉及到“反思”,也像看电影一样: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当你身处一个场景或者事件当中时,你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进行反思的。
所以想要反思,必须要迅速完成一个循环,当你站在下一个循环里看上一个循环的时候,你才清楚事情做得对不对。如果你一直滞留在某一个循环里,你是没办法处在这个环节的同时,去反思评估你在这个环节的对错的。
你写一篇文章,你只有把文章先写出来,你才可能反思这篇文章写的好坏,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你做一件事情,只有去真正的实践和行动去,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才可能去反思和评估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结果。
落实到行动完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循环,从这件事情中抽身出来,然后你能进入下一轮“观察”,才能进行反思。
所以,吴伯凡老师说:
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取决于你完成了多少个循环。所谓“完成了多少个循环”,就是你不断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候,看你上一个循环的状态。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反思”以及“反思对我们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要”了。
那么,你现在学习会如何去反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