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五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读书的高明

中国语言教育界对语言能力高低的关注多于对语言能力种类的关注。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无论是个人的语言能力,还是国家的语言能力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多样性。中国的语言能力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一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语言即普通话的能力。其中不同的方言区获得普通话能力的难度曾经相差很大,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二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文字和规范书面语的能力。汉字和书面语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对于视普通话为母语或准母语的人来说,普通话(口语)是通过学龄前的自然获得机制获得的,基本无需教育进程的介入。学校的母语教育主要面向认字能力和书面语读写及语文理解表达能力的拓展提高,属提高性教育;外语能力必需通过专门的学习(主要是学校教育)获得,外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母语和外语能力的获得机制有根本区别,以教育投入量来比较对两者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科学的。

三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作为关键期之后的第二语言的获得,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认识到母语获得和外语获得的本质区别是制定科学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前提。

四是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校教育需要对这种能力投入较多,但少数民族接触汉语汉字的机会远胜于外语学习者。通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对少数民族个人和家庭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稳定大局更是至关紧要。

五是文言文或古代文献阅读能力。文言文是与当代汉语相距甚大的变体,这种能力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获得。古代汉语同时又是当代汉语的历史源头,学习难度低于外语。外语教育要求听说读写,而文言文教育以阅读能力为限。文言文能力对继承弘扬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六是母语方言能力。方言区的本方言能力是母语能力,主要靠关键期之前的自然获得,不需要学校教育。从方言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方言能力获得不需要额外投入,只需要放宽某些限制。

七是外方言能力。对于区域移民来说,使用通用语言是主要的交际策略,但掌握移入地方言可能会增强外来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部分人群有此需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