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期【研修活动】课改进行时——课改与语文教学(1)
课改是我区教育系统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全区课改工作推进会后,各中小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探索、实验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改模式。在区内课改“内循环”活动中,全区各初中和小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课改特色和成果,各学校推荐的公开展示课突出了学校的课改教学模式,体现了课改理念。本工作室主持人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包抓教研员,对学校前期课改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推出“课改进行时”专栏。
为什么要课改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课改的背景。我对课改最早的印象是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我区是第一轮课改实验区。所以大家经常写论文提到的新课改以来,就该指的是这次的课改。本轮课改可以说轰轰烈烈一直到现在。后来查阅了一下资料,其实我们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8轮大规模的课改,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实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进行改革。我们可以观看幻灯片,对这8次课改有一个大致了解。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3-1957):改进学校教育,初建课程体系。颁布中小学教学大纲,(仿苏联)小学采用四二制。
第三次课改:(1958-1965):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革命。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
第四次课改:(1966-1976):后遇文革,调整未果。教学计划,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以及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课改:(1977-1980):拨乱反正,恢复秩序。编订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确定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1985)更新教学计划,适应形势发展。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开设劳动技术课,高中设置选修课,确定第六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七次课改:(1986-2000)实施义务教育,首发课程计划。教科书制度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变,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原则。
第八次课改:(2001—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近几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之而来的是素质教育改革、高考、中考考试制度系列改革、学生“双减”政策落地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都与本次课改有着深深的关系。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
为什么要进行全面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课程也必须要进行改革,否则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第八轮课改的第一批实验区,我们能感受到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新变化:“一言堂”“满堂灌”等现象已经很少看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杜郎口、宜川中学、衡水中学等先进学校的优秀模式和成功经验大家也耳熟能详。我们的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也在轰轰烈烈搞课改,那我区为什么还要再搞呢?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基础教育课程也就需要不断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今天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课改永远在路上。
曾经和一位老师交流,提到她们的宏志班和现在上学校分数线上升难度越来越大,还记得老师当时的激动和骄傲,她说为什么只能附中招好学生,挑选学生,为什么我们就该兜底,今天大家看不起,明天让大家都觉得高攀不起,我就希望我娃上高中时能骄傲的进入我们的宏志班。我想这该是我们课改目的最直观的表述,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让我们老师的孩子能自信地上我们自己的学校。这应该是为什么要课改的最通俗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