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2022-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泊秦淮杜牧

知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知也是行,行也是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没有知也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知。我知道了但我不去做,是还没有真正的知道,一个没有真正领悟的人,只是假的“知道”。我有能力而不去做,也就是不想去做,想与不想都是知的一部分。应该去做,必须去做,不做会死,都是知的不同导致有不同的想。不做会死就是一种决心,决心的程度就是知的一部分。我去做了才能够知道做起来是什么感觉,当我一边做一边想的时候,和不做光想是不同的,行的同时就是知,只有进入行的状态才能得到相应的感悟,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这件事,因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每一刻也是独特的。 

只有真正经历了才是真正的知,不经历死亡无法理解死为何物,哪怕读再多的书看再多的电影,也不如去战场走一遭的百分之一来的真实。懂了知行合一,起码能明白自己所不知的,没去过战场的,没经历过大病的,没亲眼看到亲友死亡的,也能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

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格物是为了除去内心不纯粹的部分,即去除贪慕虚荣,好色淫秽,爱财如命,胆小怕事等等,让自己的内心能够致知。致知就是回归我们内心的本源,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对别人的友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出生就具有的本性。这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格物的道理。到了这个时代,我们总是强调人的本性是懒惰。懒惰也好热爱生活也好,都是人的本性,懒惰的本质是猿人为了生存,为了储存能量而进化出的一种基因,热爱生活的本质也一样。但是格物并不会获得懒惰,懒惰源于没有目标和志向,格物是有目的的思考。格物并不是一味的思考外物,王阳明强调思考内在,格物其实主要格心(按我对书本的理解),格物而知内心。通过思考外物而得到内心的力量,所以说王阳明是心学,不要看他老说格物,物不是重点,心是重点。

学习王阳明心学容易走错路,它不好阐述。我最早接触它的时候是在初中的课本上,那时候课本还是把它定义为一种唯心的东西,当然课本上也不可能讲太多,就一句话带过了。初中课本讲的内容其实都是最重要的知识,人一辈子最重要的知识可能都在小学初中学完,但都是点一下,我们那个年纪也不可能吸收太多。甚至当我年纪大一些了,看了不少书籍以后,对阳明心学依然只停留在知行合一,这样一句话上面。一方面是我所学甚少,一方面是阳明心学不好解释,同时这个东西不好推。这个东西,看个视频听的一惊一乍的,通常容易入歧途,深入学习又不值得拿出来说。它没什么特别好讲的,要讲的东西不多,它不像孔孟讲父母,讲友情,讲妻子,讲学习,讲国家等等,很多故事,很多段子。它讲来讲去就像绕口令一样,要让人睡着的。它的学习,主要是悟,也叫做修行,这就很玄了,不像我们考雅思,有9.1分有6.4分,一步一步看得见摸得着。它这个修行,主要是坐着想,有点像佛教的打坐,也有点像现在的瑜伽,我觉得道理是通的,虽然细节有差别,让人心静下来,然后才能悟。一个很浮躁的人是没有办法悟的,这种浮躁不是说人在运动,这里是平静的内心,一个人在不停的运动也可以保持平静,但在沃尔玛,KTV里面就很浮躁,思绪很不稳定。同样一句话,你可能听了十遍,都只是哦了一声,而某一个特别的时刻,突然回想到这句话,然后深深的哦一声,这叫顿悟,相比其他思想阳明心学更需要这方面的功夫。正因为它不好解释,然后能讲的东西不多,所以学的人它容易走火入魔,不容易理解,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这里既有时代的鸿沟,也有个人条件的差异,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资质一说。个人认为,既要慎重的学习,又要敢于学习。既不轻言读懂了阳明心学,也不过分神话它。

有一段时间,我朋友总是说“根本还是认知的问题”,当时我还认为认知与行为是两回事,按照知行合一的思想来说,认知即行为。认知不是知道,不是我听过了什么,也不是我明白了什么,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这里就会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既然认知与行为是一回事,那还要两个词来做什么,直接就用一个词就好了。认知与行为确实是两个东西,又同时是同一个东西。说它不是一个东西,认知是抽象的,行为是具体的。说它是一同个东西,行为与认知无法剥离开,两者互相依存。从对人的刨析角度来看,两者统一。从个体的角度看,两者分开看是必然的。

能够经得住几千年文明洗礼脱颖而出的思想,他们的底层逻辑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或是互相借鉴演化而来,先后之分无法改变,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高低之分,从个人角度看却有适配之别。

这东西重点是经世致用,不是花架子,不是为了找辩论素材而发明的。心学有不少的粉丝,普通人自不必说了,近代的李德胜和光头,光头一辈子都奉为圭臬,可做的事情能不能符合良心就不知道了,李德胜前期有相关的资料表明是心学的粉丝,但到了后期他的境界基本已经可以跳出来了,中后期李德胜已经有了自己的东西了,一个是只懂欣赏一个是创造发明,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王阳明这个时代的人,反而把焦点回到了个人,这与时代相关。反过来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更把焦点聚焦在国与家上,或是天地万物上。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能够超越时代的思想自然不会只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更为抽象的存在。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在合理的范围内万物皆为我所用的道理,这个道理跟心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一些原本你看不上的东西也有了意义。例如我原本认为星座完全就是一套骗人的理论,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进行洗脑的一种技术,后来慢慢的我不在这么极端的看待这个问题,从万物皆为我所用的角度来看,星座能够解决某些人的焦虑,获得心理上的安慰等等,坏人用来骗钱而好人用来帮助他人,好坏取决于人怎么用。心学衍生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心学核心内容很少,然内容越少衍生的东西就可以越多,老子的道德经说天地是一个空箱可以装下万物,因为空所以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佛陀的学问其中有一门就空,有道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世致用不光是一个属性,更是一条主线,为什么,因为他也是一个评判的标准。一个东西再贵重,再伟大,再漂亮,再高级,没用,能够为我所用才是最好的。这样一来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才不会走歪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