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想法成长励志

成瘾:人类逐乐的本能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155人  周周心理说

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正式审议通过“游戏成瘾”为成瘾性疾患的一种,其官方名称为“游戏障碍”。

5月28日,国家网信办要求在“六一”儿童节之前,国内的短视频以及视频平台都要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这一系统模式下,青少年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均受限,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这些类似的消息总能在玩家中间引起相当的轰动,甚至很多人由此联想到当年的“网瘾电击治疗”,不由得虎躯一震。可以想象的是,在这样一个“无聊时掏出手机玩点啥”的时代,会有很多人借此展开“贴标签”行为。

家长看到孩子在玩游戏:你这是“游戏障碍”!

男朋友玩游戏冷落自己:你这是“游戏障碍”!

老公下班沙发瘫玩游戏:你这是“游戏障碍”!

等餐无聊顺手打开游戏:我这是“游戏障碍”...


成瘾的误解:你可能还不够格

说起成瘾和障碍,人们总会联想到吸毒、赌博、酒腻子、大烟枪等等这些影视剧和媒体中塑造的“成瘾原型”,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达不到“成瘾”的诊断标准,医学意义上界定成瘾的条件非常严格,当事人的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已经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损害,症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2个月),并且还要结合各种因素做综合判断才能诊断。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我们所提及的“瘾”严重程度要小很多,大多只能算是有点“上瘾”而已,比如,每次去餐馆吃饭,习惯性掏出手机刷刷刷,每逢节日促销,都忍不住买买买,见到好吃的,就敞开肚皮吃吃吃,知道某个行为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仍然持续地重复这种行为,谁敢说自己没曾对任何事物着迷呢?但是这种日常的“瘾”往往不具有太大的伤害,不会毁掉我们的生活,反倒帮我们避免了一些尴尬、无聊和焦虑,有些还会给生活增加一些乐趣。

行为的背后总有某种原因在趋势,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能是生物学的因素。逐乐是人类的本能,极端的追求快乐便会面临成瘾的风险。


疯狂的历史:全民兴奋的时代

成瘾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不同文化都有过“上瘾”的历史。以药物成瘾为例,我们所熟知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帝国主义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书本上那些骨瘦如柴的人,迷离着眼神斜躺在床上吞云吐雾的画面为我们描绘了成瘾的恶果。

人类很早就有从罂粟中提取鸦片的经验,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鸦片存在的证据,古埃及药典中甚至记载:将鸦片涂在妇女的乳头上,可以帮助婴儿安然入睡。

古罗马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马可·奥勒留是出了名的瘾君子,每天早上,他都会把一片鸦片溶在酒里一饮而尽,即使在打仗的时候也不例外。

马可·奥勒留传世之作

关于酒瘾也有着可怕的历史案底,19世纪30年代的爱尔兰被酒精淹没,作为统治者的英国政府对进口酒征收重税,以至于人们千方百计的寻找替代品,一名医生发现乙醚作为一种不含酒精的饮品可以创造出“喝醉”的效果,于是,喝乙醚很快风靡了爱尔兰,关于这个全民兴奋的时代,有一段栩栩如生的描述:

结实的爱尔兰小伙子和美丽的少女,充满智慧的爱尔兰人,转眼就变成了乙醚的奴隶,

随处可以见到母亲带着女儿,邻里妇女结伴去参加“乙醚欢乐派对”。

如果哪个孩子帮小店老板去送货,老板还会请孩子喝一小口乙醚呢。

孩子到学校时,老师有时还能闻到他们嘴里散发出的乙醚气味...

当我们说成瘾是一种疾病时,并不是要为成瘾者开脱或者卸下包袱,而是对可能的隐患发出预警!

成瘾的偏见:意志力薄弱

当我们把成瘾定义为一种疾病的时候,常常会伴随这样的指控“为什么那么多人也会偶尔玩游戏、上网、吸烟、甚至赌博,但并没有成瘾,没有毁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成瘾者的意志力如此薄弱?”

的确,人人都有热衷的事物和活动,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就此上瘾到病态的程度,实际上,成瘾是一连串的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压力大、早期接触药物、身边的朋友影响、遗传倾向、缺乏社会支持、逃避现实焦虑等等都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环,每个人都可能成瘾,并不只是意志薄弱的失败者才会患上的疾病。

最近热门电视剧《破冰行动》中,身为语文教师的林水伯为了帮儿子戒毒而试毒,高估了意志力的作用,却低估了神经生物系统的本能,最终沦落到失去健康、家庭、事业和亲人的悲惨境地。

《破冰行动》林水伯

事实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曾有过上瘾的经历,著名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就是可卡因成瘾者,徐志摩遗孀陆小曼为缓解病痛而染上鸦片,后改服镇静剂被毒瘾折磨致死,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承认自己有嗑药历史,并表示服食迷幻药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

成瘾并不是意志薄弱者的专利,作为人类的我们,有着同样的神经生理基础和追逐快乐的本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节制的快乐。

无法自拔:人类逐乐的本能

如今,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让科学家们在人的大脑中找到了人类追求快乐的证据,人类大多数的愉悦体验,不论是违法违禁的行为,游戏成瘾、赌博、吸毒、酗酒等等,还是被社会认可的习俗和活动,运动、冥想、上网、助人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激活大脑的“愉悦回路”(大脑内侧前脑束),人类就是通过这一小撮神经元来感受快乐的。

跑步、冥想、瑜伽等运动都可以激活大脑的愉悦回路

实验人员在老鼠的大脑愉悦回路中植入电极,老鼠通过按压杠杆让电流通过大脑,刺激愉悦回路产生快感。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出同样惊人的结果:与食物、水、交配、抚育后代任何本能需求相比,老鼠都更喜欢愉悦回路的刺激,不惜一切代价地刺激自己。

渴望自我刺激的雄鼠会不顾旁边发情的雌鼠,一次又一次穿过产生脚部电击的栅栏,去按压杠杆;雌鼠会放弃照顾自己新生的幼鼠而疯狂按压杠杆;甚至有些老鼠可以在24小时之内,平均每小时自我刺激2000次,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干,以至于研究员为了不让老鼠饿死,不得不把它们从箱子里移出......

老鼠自我刺激愉悦回路

通过劫持老鼠大脑的愉悦回路,我们看到极度成瘾行为可能带来的糜烂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必须严格控制某些能够带来快感的活动,大多数肆意妄为的行为,如暴饮暴食、纵欲、吸毒、病态赌博等被定义为恶习。

回到篇头的“游戏成瘾”上来,无论是讨论物质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还是游戏成瘾,这些成瘾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大脑天生就爱追求愉悦感的本能。

研究人员发现,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大脑愉悦回路的关键区域会异常活跃,多巴胺的释放也会增加。但是否意味着人们玩电子游戏就一定会上瘾呢?答案是:这需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成瘾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

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治疗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的机构,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过分夸大了成瘾范围和严重程度,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电子游戏成瘾者无须过多干预也能自行康复。

另外,要想界定正常的上瘾和病理性的成瘾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游戏爱好者,但很少有人会严重沉迷到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放弃社会生活,丧失对自我行为的控制的程度。

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一餐美味、一杯微醺、一局厮杀、一刻冥想......尊重和正确看待我们对快乐的追求和渴望,每个人都有“成瘾”的可能,这种可能性会让我们有所防备,不沉溺、不痴迷、不贪婪,有节制才能更健康长久地享受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