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题I 行为金融学

2022-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守正出奇赢辉煌未来

过度交易,其实是源于一种叫做“过度自信”的现象,就是我们人类过于相信自己对于股票价值的判断能力,并且依据自己这种判断进行交易

行为金融学的三个要点:

第一,行为金融学要从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开始,传统金融学假定人们可以完全理性地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不会出现诸如过度自信这样的情况。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取得了大发展,脑科学也取得了大发展,很多研究都发现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很多时候是不太理性的,是会产生各种各样偏差的,过度自信就是这样一种偏差。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心理账户”,什么叫心理账户呢?比如说张三去赌场赌钱,带着一万块钱进去的,然后又赢了一万块钱,这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心理现象,就是把带进去的那一万块钱放到一边,把赢了的这一万块钱放在桌子上作为赌资继续赌博。这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这样子的,带进来的一万块是我的辛苦钱、血汗钱,我先放起来,保证它的安全,赢了的这一万块钱其实是白来的,我即便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多人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是的,你可能也觉得这样很有道理,其实这里面有非理性的成分。只要你把这一万块钱和另外一万块钱都带出这个赌场,这两万块钱是完全没有区别的,都可以去买同样的东西,你为什么做这样的区分呢?无非就是你设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把钱分了类。

把这个心理账户的理论往前延伸,你在买卖股票的时候,是看你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还是看每个单个股票的收益呢?其实不管是哪支股票挣来的钱或者赔掉的钱都是一样的钱,你关心的应该是整体的收益。可是现实当中,很多人都会关心每一支个股的收益,这个股票如果赔了钱就不愿意去卖掉,要等着它反弹,另外一个股票如果挣了钱,可能就会把它卖掉,落袋为安,这样的心理行为其实非常地普遍。

第二点,这样的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容易克服的,如果很容易克服,人们很快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就不值得进一步研究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叫做“损失厌恶”。当赔了钱的时候,人们非常不喜欢这种赔钱的感觉,非常期望它反弹挽回损失,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受妨碍人们理性思考,去 “割肉止损”。但是赢钱的时候人们就产生了很愉快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导致人们很快地卖掉股票,落袋为安。“过快套现”、“过慢止损”的现象发生在很多投资者身上,即便是经验不太丰富的基金经理也很难避免这样的错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植根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理偏好,它很难改变,你甚至可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基因决定的。

第三点,认知偏差导致的行为和决策,会对金融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刚才说的例子,比如过度自信、心理账户、损失厌恶,都不仅仅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心理偏好,而且还深刻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这些判断决策都产生了很多重要的金融市场现象,比如过度交易、止损过慢、过快套现等等。

行为金融学的两块主要内容:

第一块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分析判断,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个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很多价格的误差,市场里面的定价不是那么完全有效的。

第二块内容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思考,这种价格的误差存在以后,它是会很快消失掉呢?还是能够持续存在?

根据传统理论,这样的价格误差是会很快消失的,因为那些积极套利的人会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套利,套利过程也就把这些价格的误差给消灭掉了。

行为金融学对我们日常的2个影响:

第一条,要明白我们的很多判断是不完全理性的,可能是有局限的、有误差的,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不要过于自信,要时刻审视自己可能出现的误判和误差。

第二条,我们同时也要知道市场作为所有人的集合,它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有的时候是会发生系统性误差的,比如发生泡沫的时候或者发生恐慌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确信市场是发生了系统性的恐慌,它反而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买点,比如说年前我们的A股就跟随着世界市场产生了大幅的下挫,其实这一次就是由于恐慌导致的,它反而是一个很好的买点。所以我们深刻了解了行为金融学之后,我们就知道市场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必要波动的,它不是完全理性的。

本节课带给我的启发:

行为金融学三个要点:

1 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基础——认知偏差。

2 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容易克服的。

3 认知偏差导致的行为和决策,对金融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两大主要内容:

1 从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分析判断,市场是不完全的;

2 从有限套利的角度来研究,市场也不是那么有效。

行为金融学对我们日常的两个影响:

1 时刻审视自己可能的误判;

2 市场有时候也不理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