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3):心智成熟需要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2021-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点点云中鹤

《世说新语·德行》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管宁与华歆本是好友,平日里两人都是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

有一天,他们在后院锄地,华歆挖出一块金子欣喜万分,而管宁却不为所动。又一日,读书的时候,外面有大官乘坐八抬大轿经过,华歆坐不住了跑出去看热闹,回来之后还表示十分羡慕大官的威风。

管宁见状,拿起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划开,然后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从此以后,管宁和华歆再也没有交往过。

管宁毅然决然地选择割袍断义,与华歆分道扬镳,究竟因为什么?总结起来一句话,这两个人的人生信条完全不同。一个是被金钱和权力迷住了双眼,目标是成为腰缠万贯、有权有势的人,另一个则是视金钱如粪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试想,两个目的地不同的人如何相伴同行呢?

拥有不同信仰的人会走出不同的人生路,那么要走少有人走的心智成熟之路,需要树立怎样的信仰呢?”

什么是信仰和世界观?

一提到“信仰”这个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宗教,觉得只有信奉佛教、基督教等的人才是有信仰的,反之则被视为是没有信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无事不登三宝殿,每遇有事才想起来要去求神拜佛的人,是否算得上是有信仰呢?

关于信仰是否等于宗教信仰的争论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某个人声称他不信任何宗教,也不参与任何意义上的求神拜佛,那我们就能将其判定为没有信仰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信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范围,指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有的人宗教,有的人信仰科学,有的人信仰金钱万能,有的人信仰因果轮回……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都有特定的看法,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只不过有些人的信仰,有成文的教义或者宗教仪式,那么很明显他们信奉某一种宗教。而有些人的信仰只是一种观念,比如无法忍受任何约束的人,往往信仰自由至上。

还有些人,他们没有把自己的信念和看法表达出来,又或者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信仰的是什么,但他们仍然是有信仰的。

例如,有的人认为“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即使在没有旁人的时候也要做好人行好事;有的人会认为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及时行乐才是最好的活法;有的人认为运气是守恒的,如果一直幸运早晚会倒大霉……这些看法,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信仰或者世界观。

总之,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待人接物,每个人都自有一套道理,这套道理就是信仰,信仰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也决定了我们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信仰和世界观与心智成熟有何关系?

既然人人都有信仰,那么我们的信仰是怎样形成的呢?你可能已经从前面对信仰的举例中听出来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童年经验,比如那些坚信“只要做了错事就会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可能就是小时候听惯了“虎姑婆会抓坏小孩”这种话。

还有一部分信仰来自我们的父母,比如许多心理学的案例表明,父母是暴君,那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就会成为父母的翻版;反之,如果为人父母从小就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导孩子遵守规矩,那对于也就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人——他们接人待物的方式其实都是某种信仰的外在表现。

当然,一部分信仰与文化环境有关。比如著名的人类学著作《菊与刀》,它是怎么诞生的呢?

原来二战末期,同盟国胜利在望,美国人准备接手处理战败国,但他们发现像德国意大利这些西方国家还好办,日本人的文化性格他们就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他们会无条件崇拜天皇,为什么他们既崇尚军国主义又温和有礼……

这种不理解,就是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信仰或者说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的形成与文化、父母教育和童年经验有关,那么人能摆脱这些因素的影响吗?

无数次我们都渴望能够“活出自我”,事实上我们却没办法抹去它们的印记。遇到问题,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看看过往的经验、我们熟悉的信念中有没有能够可借鉴之处。

这种方法并非一无是处,但也不是百试百灵。当我们发现新困难无法借助过往经验解决,那要如何是好呢?

总是习惯回头看,从过往的经验或者父母的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质上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换句话说,我们的信仰,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还停留在幼稚阶段。某种程度上,过去的经验成就了我们,也限制了我们,过去的经验不是什么“万能钥匙“,自然不能告诉我们解答新问题的方法。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心灵成熟,就需要从早期世界观的影响因素中跳出来。面对新事物、新情况,对过去的信仰提出质疑,主动探索陌生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设计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想要获得心智成熟,我们需要努力挣脱过往经验的束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那么,全新的、由自己掌控的信仰和价值观,要如何设计呢?

在作者斯科特·派克看来,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信仰,并且增进对世界的认识,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

首先,为了更好地应对困难重重的人生,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信仰,用亲身实践去探求真理,勇敢地去质疑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正确或者别人告诉我们正确的道理,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

爱因斯坦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但他的宗教信仰既不是自己民族信奉的犹太教,也不是基督教,而是对大自然合理的无条件的信念。

他曾表示,科学只能由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创造出来,这种对真理的追求要像宗教信仰一样虔诚。正是对科学信仰的虔诚精神,爱因斯坦才能前辈已经断言“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立”之后,创造出广义相对论。

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会站出来提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这些想法和建议自然是建立在他们的人生经验之上。

但不管别人提了多少意见,最终拿主意、做决定的都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绝不能让别人的意见左右我们的人生。

我们耳熟能详的,马云创立淘宝、乔布斯创办苹果等等传奇故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没有被别人的想法左右,而是去质疑、去行动,他们的成功也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这种科学的信仰,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奔着目标不断前进。

除了科学的信仰,我们还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突破自我界限去涉足更为广阔的领域。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建议上,我们要敢闯敢拼,要走出舒适圈才能拥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日本著名的漫画家宫崎骏说过:“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我想过的生活,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一生,我会努力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做我以往不敢做的事,最终过我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信仰,让宫崎骏不断创造出《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龙猫》等等传世之作。

只要看过他漫画的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治愈的力量,会被他的画作深深吸引和打动。而更让我们动容的是,时至今日,年近八十的他并没有停下画画的笔,依旧沉浸在他所热爱的事业里,如他自己所说,努力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希望带来更优秀的作品。这样的一生,是何等的充实,又是何等幸福!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我们常常声称自己不擅长或者做不来,其实都是画地为牢的举动。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们往往会感到安全和舒适,而踏入陌生领域则意味着风险和挑战。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从爬到走经过了痛苦的学习,跌倒是在所难免的。

当我们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去涉足更为广阔的领域,不仅见识、眼界会得到提升,属于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也会逐渐培养起来,心灵则不断走向成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