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我的支教经历:再见了,山谷里的向日葵」
对于从小生活在平原上的我来说,大山是那么地充满神秘感。儿时唱着“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总是会好奇大山里面蕴藏着怎样的生命。
1
2015年的暑假,社科院出示一份调研报告,针对当前中国留守儿童生存现状,阐述了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殇”的问题。机缘巧合,暑假期间我来到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旗山小学支教,为当地留守儿童们送去一片心灵上的光明。
第一次进入云贵高原的山区,就被那山的连绵起伏和苍翠欲滴吸引了。在安顺前往镇宁的大巴车上,我不停地望着车窗外,车身随着山路上下颠簸,随行支教的同学们却都像玩过山车一样的欢乐,并没有抱怨山路的崎岖。就在进入镇宁马厂镇的路上,我看到了山谷里闪烁着区别于墨绿山林的颜色,那是点缀在玉米地里的嫩黄。车子开近了,原来是一片向日葵。7月份的云贵高原,气温25度左右,正赶上向日葵即将成熟的时候。随着大巴车的行进,向日葵逐渐多了起来,山也渐渐高了起来。
行至目的地镇宁马厂镇之后,晚上各组协调分配支教学校,我被分到了旗山小学。这是一个山脚下的学校,离我们住的地方有4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第二天要赶到旗山小学上课,小组5个人5点多钟起床出发了。由于前一天下了暴雨,山路危险,车辆不方便行进,我们只好徒步而行。队员们并没有沮丧,而是纷纷迈着疲惫的步伐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想不到的是,就在盘山公路峰回路转的山谷里,又出现了来时大巴上看到的向日葵。不过这片向日葵在幽静的山谷中,显得那么矮小娇羞。山中早上的阳光并不强烈,加上连日阴雨,向日葵的头都低下了,可那黄色的花瓣还是依稀可见。我想,这里的向日葵,在以玉米为经济作物的黔南人眼中,也许只是捎带种植的作物,待到冬天来临时,葵花可以卖钱,也可以打发一些嘴上的时光吧。
2
不知不觉,支教团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目的地——旗山小学。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校长就向我们大概介绍了这里孩子们的情况,他们的父母大多到江苏、浙江、广州、福建一带打工,留下孩子还老人在家中。平时老人还要上山务农,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经历管教孩子。一放暑假,他们并不能像城里孩子们一样去各地旅游,也不可能参加什么兴趣班,更不会到网络上打游戏,因为这里并没有网络,他们甚至不知道电脑长什么样子。暑假里的他们,绝大部分人只能在村子里和山上闲逛,消磨时间。
听了校长的介绍,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由于我是给他们上第一节课,所以难免有些紧张,因为我不知道这群“野”惯了的孩子会在课堂上是什么状况。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课堂上的他们十分乖巧听话,尤其是渴望知识的眼睛令我十分难忘!
当上课铃声响起,我手拿绘本教材走上讲台时,他们“哇”的一声让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孩子们对绘本展示出了很大的好奇,跟着我讲课的节奏,一边看着绘本上的插图,一边聆听我讲的故事,举手发言也很积极,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渴望知识。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让我瞬间想起了那些山中跟着太阳转动的向日葵。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孩子们徘徊在学校门口,久久不肯离开,可能我们这些“山外来客”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人群中两个小姑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她们长相颇似,明显是一对姐妹。两个人子在校门口最旁边的栅栏里朝里观望,眼神里露出的应该是渴望。姐姐梳着马尾辫,没有刘海;脑门和脸一样被晒成高原黝黑;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上衣;裤子已经分不清是九分裤还是变短的长裤;破旧的凉鞋还晒微透着一丝粉红色。妹妹一直躲在姐姐身后,不敢出来,用畏惧的眼神看着周围的一切。我想她们大概是想我主动走上去打招呼,顺着她们的眼神,我走了过去,朝她们一笑,俯身问个子高一些的姐姐““你叫什么名字呀?”姐姐羞涩地抿嘴,轻声在我耳边说“杨银花”(化名)。我说:“银花你好,谢谢你今天来上课。”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简单对话,没想到却打开了银花姐妹久久未曾开过的心门。
3
第二天上午的课上完,银花姐妹却自己留了下来。等到放学的孩子们散去,银花拉着妹妹走到办公室跟我们说:“老师,你们中午能到我们家去玩吗?”我们很诧异她的主动,毕竟才刚刚到到村里,可没有想到他们的热情这么高涨,会主动邀请我们去做客。对于银花姐妹的邀请,我们觉得是一举两得,既能陪两姐妹玩一会,又能解决我们第一个选择家访对象的难题。在去往银花家的路上,我们了解到了一件让队员们十分震惊又感到万分羞愧的事。
银花说自己今年九岁了,妹妹八岁。今天中午妈妈去山上务农了,要晚上才回来,爸爸三年前就生病去世了。平时是妈妈妹妹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妈妈经常中午在山上不回来,自己就会给妹妹做些吃的,她说自己什么菜都会做。说着,在银花姐妹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她们家。站在她们家门前,我们瞬间呆住了。那是一座只有三间屋子的老式毛坯房,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屋子外面有一棵梨树,用一根横棍与窗户连起来,上面悬挂着U型布绳,经询问得知那是她们平时玩的“秋千”。屋子正对面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靠近银花家的田垄上竖着几棵向日葵。屋子最东边是“厨房”,但这个“厨房”只有简单的一个大灶台,灶台上摆着一口乌黑的大锅,旁边堆放着要烧的柴草,还有一个破簸箕,簸箕里放着一个佛手瓜,银花说那就是她和妹妹的午饭。我想,她之前说的什么菜都会做,肯定不是我们常吃的大鱼大肉,而是这些她仅见过的蔬菜吧。“厨房”再往里面还有一些要卖的干玉米,从残破的尼龙袋里洒落下来。中间的屋子是她家的“客厅”,她搬了一条长凳让我们坐下,那是她家仅有的“座椅”了。环顾屋内,我注意到一面墙上的画,那是用粉笔画出来的,在灰色的墙上显得光彩照人。画的内容无非就是她们最常见的青山绿水花鸟树林。可是,当我凝望这幅画时,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这就是她们的朴素梦想啊,让阳光照进现实!
等我们坐定之后,银花欢快的跑到最西边的“卧室”去翻箱倒柜,找出来一个老式的小霸王学习机,她很宝贝的打开,调到拍照模式,说要给我们每一个人拍照。在她的“指挥”下,我们摆着各种姿势。已经到了中午一点钟,银花还是热情地给我们拍着。因为中午还要备课,我们不得以要先告辞了,可是银花脸上露出的是万分的不舍,她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来我家玩过了,你们走了我跟妹妹又要孤单了。”这句话戳中了所有人的心窝。我不知道平时姐妹俩是怎样的孤独,老屋外那一个用破衣服连接起来做成的“秋千”,就是姐妹俩守望母亲归来时打发无聊时光的娱乐设施吧。破旧的“秋千”在风中摇晃着,我们的心也跟着动荡起来。临走前,银花跑到门前田垄上给我们摘了一个向日葵,那是还长在葵盘中的葵花籽,仿佛银花的笑脸一样,在苦难中还会笑得灿烂,让人心生敬意。这是我吃过的最甜的葵花籽,那也是我见过的最甜的笑脸。我们给银花姐妹留下一些零食作为午饭,可是银花竟然抱着哭腔说自己并不吃零食,在万般劝说下,她才同意接受,说是回来给辛苦的妈妈吃。说着,她把一颗剥好的葵花籽放进嘴里,脸上露出闪着泪光的笑容,挥手跟我们说再见。
4
接下的几天中,我密切地关注着这一对姐妹。渐渐发现她们的善良和坚韧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甚至是我们。
后来从班上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杨家姐妹平时不太爱跟人交流,比较孤僻。但是自从我们来了之后,她们就经常跟同学们一起来上课,一起做游戏,变得外向了很多。尤其是妹妹,由于小时候从高处摔下来过,头部受过重创,说话和行动都比较呆滞反常。但是有一天,银花妈妈为我们做了米粉,让姐妹俩送来,妹妹就热情的介绍着自家米粉的好吃,说“吃完一定要去我家玩哈”。这一句话她在每个人面前重复了一遍,一直到她离开。那天的米粉是我们吃过最好吃的午饭,因为看到了银花妹妹由孤僻到开朗的转变。这天,银花还带来了那些好吃的葵花籽剥给我们吃。那天,我们还说了好多好多的“秘密”。看到姐妹俩纯真的笑容,我想,如果这些苦难的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心里,哪还有什么黑暗的墙角让这些孩子哭泣呢?
5
在这片大山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留守儿童、单亲孩子······他们只能在电话中还有信纸上诉说对父母的思念,渴望亲人一个简单的拥抱。那渴望知识的目光,想要与人玩耍的企望,以及在角落里默默注视的眼神,都让我永生难忘。苦难没有打倒她们,而是让他们报生活以微笑。
我想,他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物质给予,而应该是一个希望,一个目标。支教宣讲过程中,我不停地告诉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坐在回江苏的大巴车上,天空如来时一样下起了雨,杨家姐妹在路边微笑着挥手向我们作别。转身,我又看到了那片山谷里迎着阳光微笑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