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日记八十六:从心理学不同视角理解人格
理解一个人的人格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人格特质,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一个是心理过程。
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过程,有开始有结束。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知):我的理解,你怎么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看自己看他人看这个世界。2、情感过程(情):自己内在或者外界事件激活内在的情感变化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意):我的理解就是在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下,自己做了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某个人,在人格理论中的“过程理论”中,作者主要提到三个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
虽然不同理论分别侧重于影响人格的不同作用力,但它们都将人格刻画为内部心理过程与社会互动的共同产物。
今天分享心理动力学理解人格的观点。
心理动力学强调动机,尤其是无意识动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意识以及我们当下的主观现实,我们现在认为重要的东西,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描述学习、认知与社会互动对行为的影响。今天和大家分享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好比潜藏在心内的一口大锅——冲动、本能、动机和冲突不断翻腾着,为个体提供能量。弗洛伊德说,我们一般情况下没有意识到这个隐蔽的心理领域,因为这些内容太具威胁性、太容易激发焦虑,以至于意识拒绝承认它的存在,即使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也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潜藏在某些行为之后的真正动机。这些无意识的记忆会伪装起来,通过或者是梦境、或者是口误或或者是抑郁症、或者是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表现出来,我们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弗洛伊德将人格描绘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位一体的结构,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自我斗争的精神连续体。他认为,本我(id)是原始、无意识的储所,储存着为人格的三个部分提供能量的基本动机、驱力和本能欲量。本我像小孩一样,总是凭冲动行事,总是想要即刻满足各种欲望——特别是性、身体和情绪的愉悦,而不计行为的后果(想做坏人)。与之相反,超我是内心中父母的化身(生活在心中的虚拟“父母”),掌管从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人物那里,以及从社会中习得的价值观与道德(想做好人)。超我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类似。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根据父母和其他成人强加的外部规则形成一套内部规则,超我也就在此时渐渐形成了。它是在我们心中告诫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声音。超我还包括理想的自我,即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当努力成为的那种人。超我经常会和本我的欲望发生冲突,因为本我想要做那些让个体感觉良好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而合乎道德的事情。这时候自我闪亮登场一一尝试化解本我的欲望与超我的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自我就像裁判一样,必须常常做出决策,这些决策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格的各个部分,但是能保持整体相对稳定,适应社会。
自我怎么调整本我和超我? 自我防御。怎么理解自我防御呢?举个例子,领导认为小黑的工作完成的一塌糊涂,偏低的小黑一无是处。人格的分裂出“三个我”出现,本我,想和领导对骂,或者直接打领导一顿;超我,人家是领导,我需要听着。自我防御在其中调整,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骂人者是在骂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