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和烦恼 孰多孰少? (班级工作随笔)
67个学生齐聚一个班就是一个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追求,承载着父母和老师的殷殷希望。同时也是67个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各自的天地施展天性。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引领和推动整个班级向前、向上发展;还要用心去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特异之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更要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发光发热, 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父母官”和“审判长”,也是家长的“看护工”,还是科任老师们的“协调员”和“消防员”。面对学生,我们每天要“审判”接连不断的大小“案件”,小到如:橡皮被偷了,饮料被偷喝了,大到如:拳打脚踢,恨不得报警处理。面对家长,我们就像是12小时的免费保姆,要看护好孩子的安全,若是伤到哪碰到哪,估计纠纷就来了,还要当好心理导师,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若是学习成绩能提上去,那就更好不过了。面对科任老师,我们要协调班级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才能提高彼此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不得不说班主任就得是一个多面手和全能王。
先来说说我们班部分学生的众生相:
“欠债大户”小旭:他几乎从不写家庭作业,老师们每天都像追债似的要作业,可是欠债的他比要债的老师还拽,他的姿态就是:反正债多得已经还不清,那就干脆不还了,湿脚的不怕穿鞋的,你们爱咋地咋地。
“猫头鹰”羽清:白天睡觉夜间活动,从他早上进教室那一刻开始就没清醒过,我们班的“睡神”非他莫属 ,那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看着他高昂着头、身板挺拔、纹丝不动,外显就是学霸坐姿和气质,等你再一细看,发现他早已会周公了。若是“睡觉”能成为一门学科,他肯定是毫无悬念的大满贯,
“惹事精”上官:最近的他反常且叛逆,他的妈妈还偶尔过来陪读也没用,好动、多嘴多舌,到处撩祸惹事,课堂上批评他两句,居然还怼科任老师,自己犯错了倒理直气壮,这品行堪忧啊,压根没把老师放眼里,眼神如果能杀人,估计早被他杀死无数回了。
“狂躁症”小阳:一句不对点,逮谁打谁,课堂上跟同学大打出手,够“狠”,你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怒气冲冲跑出教室,消失在黑夜里,生怕出个啥意外,还得去寻人,他自己惹祸,反倒要我们一群人替他操心。(跑出去后在大街上溜达,寻人未果,半夜11点才得知他回家的消息。)
“名人”小铭:他的“事迹”在班里人人皆知,只因他总“眼馋”别人物品,吃的、喝的、用的都有涉猎,只要瞅准机会就下手,有时候被同学抓到现行而百口莫辩,有时候被同学搜罗证据而无可辩驳,关键是他心态好,面对同学们的怨愤和投诉,他可以做到置之不理,这些事似乎对他没有太大影响,每天在班里仍然如鱼得水。三不知还有外班的同学或老师过来“要账”,真不愧是外交高手,声名远播。
“长发”小哲:他最宝贝的就是头发,听他妈妈说,他从起床到出门起码折腾一小时,头发每日必洗和吹,那是一个飘逸,差不多可以当飘柔广告的代言人了,剪个头还要去高档理发店,随便一剪就是两三百。头发就是他的“命根子”,为了这头发,他没少挨家长打,挨老师训,逼急了还上过天台、离家出走。
……
听到这些描述估计可以吓退一些即将上任的班主任,但事情都有两面性,他们也有可爱和暖心的另一面,只要你愿意俯身去听、用心去看,则会发现有很多值得你安慰和欣慰的一面。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个性独立和逐步成熟阶段,他们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不再像“牵线木偶”,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当他们气血上头时,为了在同学们面前保住颜面,哪管你是不是老师,先怼两句再说,若是老师偏要硬刚硬,可能会将事态升级,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就要提前做好前情铺垫,想想如何做到既不伤学生颜面,又能盖山镇虎。
同样的他们却也不一样:
有担当的子傲,火爆脾气的小阳和子傲课堂大打出手,一个巴掌拍不响,子傲也是老师们口中的问题生,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担当,有男子汉气概,面对咄咄逼人、怒不可揭的小阳,子傲出手还击,事后冷静下来,小阳仍然固执己见,子傲却主动认错求得和解,他说:“这个事情虽说是小阳挑衅在前,但我确实也打他了,是我的错,我就该认,绝不推诿。”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欣慰,认错是需要更大勇气的。
贴心的小宇,他每天几乎“游手好闲”,除了学习,什么都愿意干,班级违纪乱纪事件都有他一份,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抓狂。正因为他太“闲”,那就“找事”打发时间 。而我则只能对症下药,给他“找事”打发时间。他不再是我的“眼中钉”,而是我的“小助手”,课堂测试时,他是监考小老师;背诵听写时,他是记录员;吃饭排队时,他是协管员;卫生大扫除时,他是监督员。 现在的小宇跟一月前似乎判若两人,面带自信的笑容站在我眼前,笑着跟我汇报班级情况,积极主动找我“领活”,还特地拿着一袋薯片兴冲冲地递给我:“老师,吃薯片,很好吃哦!”
他们还是那个炸呼呼地跟老师顶撞的孩子吗?陌生却又熟悉,孩子终归是孩子,单纯质朴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叛逆并非出自本心,更不是他们的品性有问题,只是情绪一时不受控制,做出非理智的行为,一旦缓过劲,他们也会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而自责,会以另一种方式对老师投以歉意。我们成人有时也会无法控制情绪,更何况孩子。
教育就像耕种农作物,孩子就像播撒的种子,教师和家长要精心栽培和呵护,他们会经历外界的风吹雨打和磨砺考验,而我们则要静心等待他们发芽、开花、结果。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要慢慢来。
面性格多彩多异的孩子们,我们需要一定的“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来的。顾名思义,钝感力就是“迟钝的能力”,即对周围的事务钝感一些,不要什么事儿都往心里去,与学生和解也是同自己和解。不是不管学生或者放纵学生,学生肯定会犯错,这就是老师存在的意义,但是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只能慢工出细活,不能像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燃就爆,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钝感力”的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大智若愚”。对学生“迟钝”一点,老师则多一点“打盹”;对学生包容一点,老师则多一点从容;对学生耐心一点,老师则多一份温馨。
当班主任不易,当一名优秀班主任更是不易。既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也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强劲的综合素养。而我只有底气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但是我会一直朝着“优秀班主任”的方向前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