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深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硬通货
我觉得目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抵挡通货膨胀的,一条路径就是制造深度。
我有一个词叫做“概念的通货膨胀”。意思是说在近些年来,许多概念已经被人们各种行为过度使用,造成了贬值。比如说,自由职业、财务自由、斜杠青年、大神、大牛、大咖等等,被广泛而不加节制的使用,而这些使用就有点像超发的货币,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当人们开始随随便便用一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的含金量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了。
今年8月份我把公众号的名字改为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其中持续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说我们怎样去探讨和研究“持续”这样一个话题。持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潜质?怎样才能做得更长久?
当然从表面的意思来说,我们只要坚持,只要每天都做,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持续尽量长的一段时间,从而形成持续的效果。但是从这个现象分析下去,我们如何才能持续?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加持久?这些个问题也是需要探讨的。
现在是所谓的知识创业时代,但是到底什么样才算是知识?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肤浅的内容非常容易得到传播,深度的内容却往往没什么人看。所以这里会有一个矛盾,你是想做量还想做持久呢?因为一个引爆全社会的话题往往来说背后都是都有一些戳到人性的共同点,而这些往往和深度有点远;而肤浅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遗忘,一个月前的热点是什么,许多人已经全然想不起来了。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负循环,人们为了内容创业,为了热点,就不得不去炮制肤浅,然后肤浅本身是低值易耗品,容易快速消耗,所以为了继续抢夺眼球,只能不断去挖掘出更多肤浅,制造更耸人听闻,更具有刺激性的消息。长此以往整个市场会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人人都很辛苦,人人又很忙碌。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令人欣慰的是,时间的残酷性往往不会把这些事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所以,过一个四阶大概三十年的光景,很多事情都会被人们忘却,于是人们又重新把曾经走过的肤浅,再度拿出来挖掘一遍。
但如果你能看明白这样一个循环,你会觉得也挺没有意思的。一方面,因为我们如果不断在炮制肤浅,那我们必然离肤浅也不远,而我在想,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更加持久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采用一些措施去抵抗概念的通货膨胀。根据我目前理解,我觉得目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抵挡通货膨胀的,一条路径就是制造深度。通过向足够深度的方向进行探索,并且采取大量实践获得经验,这些成果往往能够对抗住时间的考验和概念通货膨胀。
我记得以前有个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一群作者说,你们写那些文章,三个月之后敢让人去看吗?然后很多人不说话了。但是我自己在做的一件事情是让我的社群成员从最开始的第一篇文章一直看到第1000篇文章。我这么做并不是因比较自恋,而是因为可能从最开始我做的事情就是向深处漫溯。我的文章大部分是以论述分析为主,分析具有一定抽象性和一定深度,于是从时间上来说有一定的抗通胀性。
当我们去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而且是和自己成长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的思考能形成闭环,往往能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就像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里接受的各种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不随着今年流行什么样的歌曲,哪个歌手比较好看而发生改变的,而且这些基础对我们个人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该力求在这个方面产生一些深度,并且积累到一定的量,输出大量的实践,并发挥重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去炮制一些肤浅,去编一些故事,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故事都是低值易耗品。除非能够形成足够的经典,达成新的高度。然而,如果人们习惯用肤浅去探路,那么这些肤浅必然不会沉淀在时间的长河里。
在财富管理的领域里面,人们去对抗货币的通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是设立基金,还是去投资一些大宗商品,还是买入作为硬通货的黄金。我觉得在我们的知识领域里面也需要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应该要有一些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些追求应该是不屈服于世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有正面引导而不是故意迎合。因为知识这个词有一定的高贵性,人类文明的传承往往需要通过知识来完成一部分传递。而如果我们要更持久,更持续有力,要在时间的岁月里保持永远的成色,那我们就需要拿下一个个高高的山头。不因为路上的魑魅魍魉而退却。假使一件事情要做得够长,那么必然要抵抗肤浅,抵抗通货膨胀。而当你稍微往深度求索时,你会发现肤浅是很没意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