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基础心理学
课程整体结构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四节 记忆
在二、三、四节,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很小,甚至和动物都不大
第五节 思维、言语、想象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八节 情绪、情感、意志
第九节 人格
后面这几节,人之间是有较大差异的
第一节 绪论
一、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
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
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探寻基本规律):也称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应用心理学(服务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师就属于这里
ps:儿童等非成年人主要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 心理学分支
- 举例: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司法心理学
ps:后三者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前三者主要属于基础心理学范畴 - 司法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学与罪犯心理学,后者是针对被判罪的人的心理变化
- 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康德的断言:因为心理学不能使用数学,所以不能成为科学。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在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首次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是诞生标志。冯特此举,打破了康德的断言。
- 学派分支
- 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寻找构成意识(心理)的基本元素
砖块和灰泥心理学 -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
直接研究行为-刺激与反映S-R之间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环境塑造人 - 格式塔(完型)心理学派: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反对-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 -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 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伊德
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把人的人格分为:超我,自我,本我 -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和马斯洛
第三势力:反对佛洛伊德主义,反对行为主义
强调:尊严,价值,潜能,实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 情绪、情感
- 意志
心理特征
- 动力:需要、动机
- 适宜性:能力
- 人格:气质、性格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 是脑的功能
三合一的脑结构:如爬虫类的大脑,哺乳类动物的大脑,有皮层,边缘系统,脑干和小脑
ps:心理不是脑的产品,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同时也受社会的制约,所以他是边缘学科,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关
二、心理 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纵裂将大脑分开,又由胼胝体将大脑连接。
- 大脑皮质结构与机能:人为分为:额叶(躯体运动)、顶叶(躯体感觉)、颞叶(听觉)、枕叶(视觉)
ps:颞叶里有一种弓形素,如果小,听力弱,容易唱歌跑调,因为他们听不到,不容易纠正自己的声音 - 大脑皮质特点:a.倒置--脚上头下,b.对侧传导--左脑对右身,c--面积大小与部位的敏感性--成正相关
-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单侧化。
右利手者: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男);右半球--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女)
布洛卡发现左半球受损病人,斯佩里“割裂脑”实验的结论
左脑:书面语言,推理,口语,科学研究,数数
右脑:洞察力,三维形体,艺术鉴赏,想象力,音乐欣赏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分为:
1.经典条件反射---被动--巴甫洛夫
2.操作条件反射---主动--桑代克、斯金纳
(工具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而来,不学就会的反射。比如看到光瞳孔会收缩。
条件反射: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概念: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是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 知觉源于感觉(各种感觉的结合),知觉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费希纳定律:
人感受到的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两个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 联觉(是一种感觉的现象)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是一种感觉,是低级的思维活动。
而联想是高级的思维互动。 - 错觉(是知觉的种类)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条件,一般是难以克服的。
第四节 记忆
- 记忆及记忆过程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 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艾宾浩斯
主试&被试--本人
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 记忆系统:输入的信息->瞬时记忆,通过注意进入短时记忆,再通过复习进入长期复习,如果在短时记忆时没有复习则进入遗忘。
-
三个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自然衰退和干扰
-
干扰:
前摄抑制:前面对后面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面对前面的干扰
如,记忆一个人的新手机号码,好不容易记住之后前面的老号码又忘记了 -
系列位置效应--两头记忆效果比中间好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 思维
- 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 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 研究思维的途径:问题解决
-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迁移、定势、原型
迁移:骑自行车->骑摩托车(正迁移),但不能迁移到三轮车(负迁移)
定势:沐+淋,都念右侧的,涞->法
原型: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看到烧水壶壶盖被顶开,鲁班发明了锯 - 问题解决的测率
循环子目标策略:华容道
逆向搜索策略:从最终目的往初始步骤倒退解决步骤
计划简化策略:
- 想象
- 表象:对事物的形象再现,属于记忆范畴
- 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属于思维范畴。
- 特点:源于现实,有创造性
- 种类:无意想象(梦、幻觉)、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ps:幻觉包括感觉和知觉,幻听、幻视、幻触等,不只是精神病人才有
幻想:与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
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
-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功能:对人的身心系统统合、管理、调节
ps:觉知有对自身状态、言行举止的了解、评价等 -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刺激的无意识和行为的无意识。
eg:抓周 - 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做梦
ps:爱因斯坦一天要睡10个小时,笛卡尔一天要睡14个小时 -
整个睡眠周期,只有到第五个阶段才做梦,第五个阶段的波形和第四个很不一样
从第一到第四大概要经历90分钟,第五大概5-10分钟梦:快速眼动期出现,5-10分钟,哺乳类、禽类等也有,只有冷血动物,如蛇、青蛙等
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不确定性
梦剥夺的后果: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影响健康
freud对梦的研究:梦是被压抑的需要、愿望、冲突的释放or满足。分析梦-潜意识->意识化。释梦: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手段之一。 -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为:
- 注意广度:简单任务5-9;无关字母4-6
-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如睡前阅读,疲劳导致注意起伏。凝视诱导也是注意起伏,是催眠的生理基础。
- 注意分配:如散打和自由搏击运动员,一般注意分配能力比一般人好一些
- 注意转移
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
一.概述
-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种类: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动力。
- 动机的基础:需要
- 种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 社会性动机:如交往动机
- 无意动机:定势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能,如果适当的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像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
- Freud提供了心理学悲观的一面,我们必须用健康的另一面来补充
- 从上向下,高级->低级:自我实现需要,尊重,归属和爱,安全,生理需要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区别与联系:是同一心理现象(感情)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是感情的具体内容
- 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通过表情实现
- 种类(状态)
- 心境:微弱、持久、弥漫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心情)以同样的心态对待所有事情;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 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冲突引起
- 应激:发生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下,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 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应对-->应激
第九节 人格
- 人格:
- 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 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 苏俄-个性,欧美-人格
- 人格的倾向性(动力):需要和动机;人格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能力、气质、性格
-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目前看,遗传能决定核心 - 遗传潜势 好->能力发展范围 大->环境作用 大
- 气质(脾气、秉性、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 无好坏之分
- 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相对于性格来说更稳定)
-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的难易
- 能影响健康(心身一体)
-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多血质
- 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的人格特征
- 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
- 气质-体现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体现人格的社会属性;性格差异-人格差异的核心
-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佛洛伊德认为
- 本我:快乐原则,欲望(4岁以前)
- 自我:显示原则,协调(协调本我的欲望和超我的规范,这是心理学、人格结构里最核心的部分)
- 超我:道德原则,规则(4岁以后)
- 举例:喝酒,本我-爱喝;超我-医嘱;自我?
- 如果较协调,心理健康,否则疾病,只有自我是现实的
- 人格街垒的类型理论,荣格认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 内向型: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向(谨慎);
- 外向型: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外部(活泼);
- 每个人都存在两种特征,其中之一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