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感(5):寻找最优体验——心流

2022-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Macalaure

最近在读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阅读还在继续,暂时还没掌握整本书全貌;不过我留意到书中一些概念值得思考,因此做些笔记分享。

我在第一次听到“心流”这个词时,立刻发现它可以顺理成章解释我过往的一些经历。下面借助书中几个名词说说我的一些粗浅理解,期待也能引发你的思考。

最优体验

本书的副标题是“最优体验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作为对“心流”(flow)这个颇具形象感的词语的解释,两者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那么,什么是最优体验——“心流”呢?

如果某些时刻人们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行动,成为命运主宰,那么他们就处在最优的体验状态中。这些往往发生在为了某项艰巨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推向极致的时刻,此时个人完全沉浸其中,无视其他事物的存在,仿佛被巨大的洪流推动向前,内心体验到极大的喜悦。

定义解释略显僵硬,还是具体到生活事件来说吧。

或许孩童时期是最能体会心流的:看看美术课上那些手握画笔埋头涂画的儿童,可以无视周遭一切,一声不响,直到完成他们的作品。我在童年时也有过类似体验,想必每个有此经历的人都会马上从记忆里刨出那一时刻。这是因为,按米哈里在书中所说,心流的感觉令人终身难忘。

但是成年人远比儿童难进入心流状态。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名词:注意力。

注意力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成年人的尤甚。因而不论对于个体还是那些想要从这上面谋利的社会组织而言,注意力都是无价的资源。

想想看,你的注意力是像探照灯那样集中成一道光束、只投向特定的目标,还是经常毫无章法地四散开去?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现状恐怕更靠近后者。想想看,每十几秒就划过的短视频是否在不停地改变着你意识的焦点;想集中精力做点什么事时,往往还不到几分钟,就想拿起手机或起身离开。

有的人可能要说了:现在闲暇时间,我只想做点不费脑子的事,放松一下,或者缓解压力。——如果你还在认为“无脑”休闲方式最能释放压力,那就赶紧去读读我前面的那篇《从压力中恢复,你需要的不是娱乐》吧。

意识活动

外界环境总是在变化,人的神经系统也同样,两者都会反映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但意识不仅仅是面镜子,它还会主动塑造事件,把主观所相信的加诸其上。作者在书中写道:“历经漫长进化,人类……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有机会反败为胜的挑战。因而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令人最为佩服。”

心流始于对意识的控制,一个人如何使用他的思考、记忆、意志力等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生活内涵与品质。联想一下空闲时“刷剧”这个行为,“刷”其实就是长时间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活动,简单说就是不用“动脑子”,就让时间这么过去;甚至倍速播放,只需模糊地接收信息,或者说听个响就行。

一些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也是如此。《认知觉醒》一书中有个令我颇感认同的例子,说那些习惯了在活动中让意识高度参与的人,是没有办法享受纯娱乐观影的,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动用思考能力,对故事情节、表演展开分析。

我自己几乎不“刷剧”。以前接受过朋友推荐的剧集,看了一段往往会觉得,情节过于“稀薄”,只消投入一点思考,就会发现故事破绽百出,脱离实际,为表演而表演等等。也是现在很多剧集“掺水”严重的缘故,甚至观众也越来越配合了——就是部电视剧嘛,别那么较真。但是长期这样下去,有损于人的心灵,生活体验也只能保持在较低水平。


暂时写到这吧。随着阅读的推进,我会继续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有趣的是,我在行将写完这篇笔记时意识到,过去的一个小时里我处在心流状态中;而完成1500字仅花费70分钟左右,是我从没有过的效率。

目前而言,《心流》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书籍,通俗好读,如果这篇分享引发了你的兴趣,那就快拿起书来读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