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

作者吴修铭,美国学者,祖籍中国台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定期为《纽约客》撰写文章。2002年因反对过滤及筛选网络信息的技术,首次提出“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一词。2006年入选《科学美国人》杂志“50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了。
注意力就像时间一样,不可以存储到未来使用,只要你是清醒的,你就在产生注意力并且消耗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甚至比时间更加重要,你的注意力关注的东西组成了你的生活经历。
时间不因人为控制而流逝,而注意力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关注什么。但注意力又是不完全可控制的,每当打开信息流资讯或者视频软件,便很容易沉浸在其中,而当你察觉到时间已经过去的时候,也只能摇晃脑袋,产生一种浪费了时间的感觉。
这本书是一本“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史,讲述的是美国该行业从传统的报纸开始,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是主角,它将注意力转换为一种商品以供出售。媒体,大众,广告商组成了一道新的生意模式,大众常常会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服务对象,而真正的上帝却是广告商,而不是大众。大众只是一只羊,媒体是牧羊人,媒体通过收割大众的注意力并转售给广告商来盈利。
从美国的第一份《纽约太阳报》开始,便开启了“注意力经济”的新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意模式。廉价的报纸本身并不能赚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才是真正的收入来源。此后野蛮生长的电视和互联网都采用这种模式发展,换句话说,流量开始变成了最重要的经济入口。
随之发展的是海报行业,在巴黎曾经每面墙上都是妩媚女郎的广告海报,巴黎还诞生过多为海报设计师。但过多的张贴海报也曾遭到过民众的反抗,过多的海报被认为掩盖了真正的景色。更严重的是当地的居民也对这种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报熟视无睹,这一张张海报就好像变得透明了一样。而巴黎当局也采取法律措施增加张贴海报的课税,禁止在火车站等地方树立广告牌。至今这些限令仍然有效,这也使得这座城市才能保持往日的美丽。
广播和电视节目采用免费的娱乐内容加广告,广泛的进入了家庭。在高度商业化的公共领域,家庭一直没有受到商业广告的轰炸,而这一现实就在技术的发展下被改变了。作为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手段,一家人常常会在吃完晚饭后,聚集在一起观看娱乐节目,也因此诞生了电视的黄金时间这样的概念。电视作为当时注意力的霸主,播放令观众感兴趣的节目,通过插播广告来获取大量收益,这一生意模式仍然在如今的互联网视频服务中能够看到。
与此同时,名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名气能吸引注意力,名人产业链也越来越发达,导致脱口秀节目也是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对宗教来说,神灵就是他们的名人。而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名人就是人人都认识的陌生人,你和他并不是朋友,但你却热忱地关注他。“名人崇拜”的效应也在广告领域广泛使用,你喜欢一个明星,你也有很大概率可能喜欢他推荐的产品。
电视虽然曾经是注意力经济的霸主,但我们都知道,这也是电视行业的最后一次狂欢。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人人可参与的网络信息时代,内容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人可创作的博客,社交巨人Facebook,搜索引擎巨人Google,都能很大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利用大量数据和智能技术手段,这些互联网公司也特别擅长于给你推荐精准的广告,只给用户看想看的内容和广告。
一直以来,用户对广告的反击也从未停止过,过多的广告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毒物。由于注意力过度碎片化,人们也开始愿意花钱买一份安静。在传统时代,对广告海报的限令,用遥控器来切换电视频道。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网站弹窗广告的频繁骚扰,浏览器的广告屏蔽软件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程序之一。
而如今还存在着一种直接由用户付费、没有广告的媒体,比如美国的HBO,奈飞Netflix,中国的得到,极客时间等知识付费产品。这里的注意力与广告收益是不一样的逻辑,没有广告商的参与,用户真正成为媒体的衣食父母。
在这个反击力量中,广告商的商业经济和民众的可接受水平一直在寻找某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每当出现危机,注意力商人和它们的广告合伙人总要重新修改约定的条款,来重新获取民众的注意力。
我们正在这样一个时代,至少”远离手机“、“远离朋友圈”、“剪断电源线“这样的口号也常常能够听到。而对于刷朋友圈的心理机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心理, 而刷信息流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个过程大概率是浪费时间,并随后会产生些微失落感。
在这样碎片化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一类”分心人“。”分心人“指的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并不由自主地查看各种媒体和设备的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注意力商人的”陷阱“之中。
我们完全了解自己关注的是什么,但却被没完没了的分散注意力,我们变成了各种媒体和设备的奴隶,被动地让自己暴露在随时随地的注意力商业的炒作之中。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生活,而不是被广告商改变观念,夺走意识。
因此,我们作为个人,有必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例如留出整块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改造自己的注意力,防止过度的碎片化认知。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也给我们关于保护注意力的建议,我认为很有必要去实践。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