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哈根《尊重表演艺术》
本书巨细无遗的提供了身为演员应该有的职业素养,品德,需要的自省的才华天赋,以及各种针对身体声音语言的训练技巧,如何与导演对手合作,排练演出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对这些做了一一详解。并且提供了各种风险的对应措施,比如紧张,抢词,迟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本书的作者,乌塔·哈根以极专业的角度从自身出发,提供了想要成为职业演员,或者已经是职业演员的一种专业规范。虽然不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么有体系的去论述,但从章节分类而言,已能提供一个基本的表演专业框架。
作者:[美]乌塔·哈根/哈斯克尔·弗兰克尔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演员必读
原作名:Respect for Acting
译者:胡因梦
出版年:2014/1
页数:176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后浪电影学院
ISBN:9787510070709
“方法”的诞生不是针对“优异的天赋”,而是那些表演职业从业者。所谓职业方法,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的教学方式,以及面向广义上大部分的人群。表演方法在狭义上,是指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帮助训练者成为“演员”。然而表演方法还可以从广义上去讨论,它可以包含演员素养、品德等等,那么在广泛上表演方法更像是一种“专业度”的表述。
这本书的作者,所提供的内容和感受,更像是广义上的表演方法。然而我们会有一些误解,比如对“方法派”和“体验派”,“表演派”三者之间的错位和对立。把斯特拉斯伯格和斯坦尼对立起来。这些误解会对这本书产生怀疑,我们会想这本书是在说方法派,还是体验派?还是其他什么训练方式?
我想阅读这本书,需要忘记这些。因为她对于本书在表演技术上的描述,根植于斯坦尼的体验派语言,且有一些细微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提到的“替代”,“移情”。这与斯坦尼所说的基于环境自我出发地塑造角色是有不同。她鼓励演员不要过度理智的去分析,而是把自己根植于当下活动中,相信当下的活动,由此创造信心。
-我更愿意称这本书是,乌塔·哈根表演技巧的论述书籍。在广义上,她把演员素养,艺术追求,天赋考量等一并纳入其中,是一本广义上的描述演员专业度的书籍。这样的书籍对于演员而言,是有指导意义。其指导意义在于,对“什么是演员”这一问题提出解答。
“方法”有没有高低之分?我觉得只要符合“方法”这一标准,那么就没有高低之别,而是有应机之分。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方法。
“方法”是不是应该包含广义上的素养、专业度?我觉得不应该包含。素养、专业度是方法的隐藏属性,不应当被诠释出来。然而现在的人已经无法对体系、方法的建立者做更多的思索和揣摩,“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样做?”,“为什么进教室要擦地板?”,“为什么演出前不能喝酒”,“为什么要拜台?”这些我认为是隐藏属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做诠释和解读的。然而因为环境所致,我们需要做解读,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意义。
斯坦尼是不是“方法”?我认为是。“方法”不是指斯特拉斯伯格的方法派。而是一种共同的面相所有人的表演技术,某种带有科学态度可证伪的,一种作业流程,是一个针对95%的人共同的操作流程。
借本书的观点以及我过去的某些阅读实践经历,我认为所谓“方法”,或者说任何方法,可以带来一个阶梯,一个梯子,让人攀爬上去,直至顶峰。但是这个梯子在某个角度杀死了演员,方法正在杀死人的本性。
表演技术、“方法”的存在把一切训练者/演员设立为演员生产过程中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而且通过各种表演形式把“生产的产品”提供出来。
所以真正威胁演员的,是表演技术或者是“方法”。演员不再相信一个绝对的超感性的自我神圣性的存在,不愿意以超验的标尺而思考自己,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变成了完全依赖技术/方法所创造的“物品”。并由表演技术/方法主宰自己,这种力量消灭了表演者的个性,或者是把通往才华/天赋的道路给切断了。
梯子的顶峰,应该切断梯子。方法的顶峰,应该是“无方法”。
-在登上梯子的那一刻,演员不应该被方法、技术所接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表演天赋也应该被自己所掌握,而不是被技术/方法所控制。当然这些仅仅是针对那5%有天赋和才华的人而言。尊重表演艺术,是尊重自己、观众和世界。
但另外那5%的人呢?我想他们不需要尊重自己、观众和世界。他们只需要尊重超验的神性就行了。就好比古代那些疯智的大师们,举止神奇怪异且让人惊叹,切断梯子者比比皆是。
常规的理解,通俗化的理解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同样,那些现代化的图腾,也牢牢的锁定了词语与想象空间的连接,让其呈现固定不变化的规律。让我们过于依赖“方法”,虽然我们并不是那5%的人,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方法和技术,尤其在表演上。就如同,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让我们变成那个人。比如当我们伤心欲绝的时候,我们去看某些名人名言,阅读某些历史,可以让自己更好受。比如我们去模仿那个现实中的人以此来演绎我们需要的角色。
我们借用了那个人的能量来支撑我们。但那不是我们本身,是模仿而来的。于是,我们陷入了种俗套的陈词滥调中,在我们对“方法”趋之若鹜的背后,暗藏了我们对于自我的否定,神性和超验的不可感知。
这些,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