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心遇见箴言,一本好书续写一生经典
你语笑如嫣,我牵你的手流连,一页拂动心弦,万卷锦绣入眼帘,隽永留香缠绵,为你凝成书签
美丽的公主被恶龙俘虏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犯险冒死战胜恶龙。
为报救命之恩,公主将一本书赠予乔治。
世界读书日,这个神话传说到底还是颇具浪漫色彩。
不过,自此之后,书便多了一份胆识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在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碎片化的快餐阅读还是深度的文本研讨。
每每谈起读书的意义,大众的神经总是能被调动起来。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终都成了你自己。
这一句切中肯綮的话语也渐渐地成为了人们于读书的一致默认。
“若以书而论,每一本都会变成你的房间,给你庇护。”
伍尔夫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出了这些年来我的幸运。
如今,当看到孩子们沉浸于书的世界时,我也总是会不经意间想起,那些年与书有关的日子。

儿时的自己因说话迟缓的缘故,自然而然便也变得不怎么爱讲话。
这样一来,反倒和一本本书成为了好朋友。
不过,那个时候的乡村可是没有如今琳琅满目的图书的。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们那间普普通通的小教室里。
每当有一本课外书出现时,竟是要羡煞多少人啊!
因为会有一群喜欢看书的小伙伴围在书前,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对读书的渴望。
当然,那个时候有书的我们,也会效仿语文课本里的袁枚老夫子。
时而双手背在腰后,缓缓地踱着步,时而摸摸自己的长须;授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五月傍晚的校门口,那天,我终于还是咬了咬牙。
从口袋里摸出攒下的一颗大白兔,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在了同桌的手上。
他答应通过此项“条约”借我一本《童话大王》,期限为一天。
拿到书后,我便飞奔到了校门口的槐花树下。
书包扔在一旁,靠着大树读书,多么惬意的事儿!
开飞机的舒克、开坦克的贝塔,还有空气里的缕缕槐花香,此时哪里还容得下失去奶糖的痛楚。
只是当母亲拿着手电筒出现在我面前时,抬起头的那刻,我才知道天已经黑了。
现在,每当孩子们和我聊起他们因读书而忘记一切时,我的脑海里便总是会浮现出暮色里的母亲模样。
在那条乡间的小路上,她一手打着电筒,一手拉着我。

年少的时光在书的世界里悄然而逝;在随后平常的一日里,我发现周围的一切又变了。
眼前的Jerry再也不是开飞机的舒克、开坦克的贝塔了,金庸进入了我的青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我血脉贲张。我多想拜访名师,学得经天纬地之才,以济世匡时。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又令我强作忧伤:黯然销魂者,实唯别而已矣。
“燕子坞前从此醉,杏花林里向来痴”;在倚叠如山的作业堆里也只剩下:“红颜老去英雄在,落日牛羊归去迟”的感叹!
那一场密谋已久的“华山论剑”也终没敌过班主任的“高考”人生论。
到底是谁问鼎中原,终究成了我们青春尚未解答的难题!

问题还未找到答案,朵朵鲜花倒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我也迈进了大学的校园。
精美绝伦的语言、无懈可击的文字,让我无可抗拒地选择了文学专业。
我想更靠近她去了解关于她的一切:这位从小到大陪伴着我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原来她哀怨而多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原来他玲珑而律动,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
原来她是站在人生边缘上的思考者: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如今,细一想来,那时未识人间愁滋味的自己哪会读得懂这番人生感悟?
或许,那时的自己只是想追寻先辈们的脚步,吟唱一曲行走的诗意:
去走许多地方的路,去行许多地方的桥。
去看许多次数的云,去喝许多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古话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终究造就了他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于是乎,现在的我成了一位讲台上的教书人。
课程之余,我也总喜欢和孩子们去聊聊书里的人、书里的事儿。
那是无关乎考试、不关于技能的;我们只是单纯地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大千故事、去体味这人生百况。
那一页页令人陶醉的氤氲书香是专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也许多年以后,一杯香茗,一卷书,就可偷得半日闲散。
一抹斜阳,一壶酒,也能求得半世逍遥。
到那时,我们会说起书中的哪些故事,我们又会回答出怎样的读书意义?
于人生而言,我们穷其一生求索的生命价值到底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