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和人性,盲者比我们“看”得更清楚
2023-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是什么都能逗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这扇窗户被关上了会怎样?
我一位本家婶子结婚没几年就患上眼疾,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经济条件等所限,后来就完全失明了。
虽然她还能洗衣做饭,但是终究是对家庭的承担有限,也无法看见儿媳、女婿的模样以及孙辈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她在逐渐失明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大家无从得知,她也不愿细说。
即便如今的医疗水平很高,依然有很多眼症患者无法逃避走向失明的命运。而且,就连眼科医生也难以洞晓这些患者的内心世界。
所以,澳大利亚学者约翰·赫尔记录自己失明心路历程的《失明笔记》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它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失明者怎样适应新的环境,以及怎样重新认识周围的世界和人群。
约翰·赫尔自幼体弱多病,眼疾更是自中学起就紧紧伴随着他的求学和工作之路。视力越来越弱终至失明的整个过程中,与家人、同事、陌生人的相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
比如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时,他看不到孩子的相貌、表情,无法帮孩子辩识危险,孩子却要从小就学着帮父亲拿需要的物品,还要试着理解失明是怎么回事。
到陌生的环境中,并不总是能遇到善意的理解和帮助,甚至还会不时遭遇熟人的戏弄——强迫赫尔通过他们的声音来辨别身份。
盲人会将他失去的视觉用全身的感知来补偿,他们对世界的体悟更是远比常人敏锐。
感谢约翰·赫尔用诚恳且清晰的方式记录他的自身世界经历,这不只是他个人的人生财富,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