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9期征文

偶遇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良辰在读

01

张小五是牛头山下张员外的小儿子,这孩子自幼聪明伶俐,生性顽劣,不喜欢读书。

张小五到了五六岁年龄,还整日里捉青蛙,斗蛐蛐。他奶奶的针线盒被他拿来尽装些在野外捉来的金龟子,甲壳虫,叮帮蚊,臭屁虫。到了夜晚,那些虫子从针线盒里爬出来,满屋子乱窜,让他没少挨他爹张员外的训,只不过有他奶奶在身边罩着,才没挨多少打。

到了他七岁的时候,张员外便将他送到了乡里的学堂上学,巴望着他能学出点明堂给张家长长脸,因为他的大哥和三个姐姐都没怎么读书,如果他学有所成,兴许能中个秀才,为张家光宗耀祖呢。

但张小五到学堂的第一天,就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他不是偷挪坐在他前排的王小二的凳子,让王小二摔个四仰八叉,就是在学堂的走廊里使绊子,把小伙伴李晓松绊个趔趄。

到了读书的时候,别人都在那儿人之初,性本善,摇头晃脑的读,他倒好,只看了两遍,倒头便睡,竟然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打起了呼噜,被学堂的郭先生罚站,他也不在意。

到了放学前,郭先生要求,今天谁先背完所学的课程谁先放学。没想到张小五竟然第一个走上前来,大大咧咧的背了起来,一字不差,甚至还超过了老师所讲的范围。郭先生很是诧异,心想也许这张小五今天运气好,时间长着呢,看他明天的表现,因此就让他出了学堂。

这张小五一出学堂便象那出笼的鸟儿,一阵雀跃,直奔村旁的小河。

河里,他本家的三叔正穿着短袖短裤,拿着一个竹筐在河里捞鱼,他便跑上去和他混在一起,捉鱼摸虾。不知不觉太阳已落山,他便飞快地往家的方向跑去。

到了家,天已全黑。他小心地凑到门口,前脚刚跨进门,就被从外边找他回来的张员外撞个正着,张员外已知道了他在学堂里做的好事,大怒道,看我今天不打死你,说着张员外就举起了手中竹制的吹火筒向他走来,张小五一看这情形,立马大呼奶奶救我…但到底还是晚了一步,只觉头上挨了一击,金星乱舞,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02

张小五醒来时已躺在奶奶的怀里,头上被张员外的吹火筒打了一个包。

张小五被张员外用吹火筒打了这一记闷棍,算是领教了调皮捣蛋的滋味,从那以后学乖了。再想读书偷懒也不敢明着来,因为他明白,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调皮捣蛋了。

虽然张小五再进学堂和第一天比收敛了不少,也知道和小伙伴们一起有模有样的读书写字,但不知怎么的,他就是提不起兴趣。

只不过每次背书时,都让张小五抢了先,却让郭先生对他另眼相看。这孩子天赋异禀,记忆出奇的好,如果能假以时日,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只是怎样才能让他静下心好好学呢?

翌日,张小五又在学堂读书,到了中午休息时,觉得好无聊,便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背着郭先生和小伙伴们偷看。这一偷看不打紧,他完全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

张小五正看得入迷,突然被一声断喝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王小二。王小二见他心虚的样子,就说,是什么奇书把你弄得五迷三道的,连来人了也没有察觉?

张小五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自己看书太投入,王小二什么时候进来的,他一点感觉也没有,看来自己以后可要多加小心。他心里这么想,手把书高高扬起,嘴上说,都是三字经,不信你看。

王小二刚凑近前来,张小五就把书名在他眼前一晃,拍的一把将书合上,径自走了。

等离开王小二的视线,张小五把写有三字经的书页掀开,原来书页下是一本叫《奇门遁甲》的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不过七八年光景,张小五已出落成一个翩翩少年。

张小五虽然和王小二,李晓松仍在学堂读书,但三人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小二博古通今,文笔流畅,一些习作常在学堂上被郭先生当做范文来念;李晓松好读书,爱吟诵,文章往往旁证博引,丝丝入扣,也被郭先生视为不凡;却独有张小五生性好动,桀骜不驯,他的文章子里行间都透着飘忽不定的怪异,让郭先生拿不定主意。

而张小五仍然是我行我素,常常在郭先生指定教材的扉页下,又夹着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每天乐此不疲,却也没被发现。

这一日,张小五突发奇想,又弄了一部奇书,夹在指定教材下,一个鹞子翻身,上了学堂的房顶。

学堂房顶旁的皂角树象一把巨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张小五在房顶的树荫下正看着奇书,吹着小风,好不惬意,没想到肩膀被什么东西刮了一下,差点把他从房顶带下来,吓了他一大跳。

03

张小五在房顶正惊魂未定,却从风中飘来一股淡淡的幽香,抬眼望去,见尾檐下不知何时站着一位少女,正扬起握着线轮的右手,左手在扯着线,头仰起,正对着自己说些什么,没听清楚。

张小五竟一时看得呆了。

这是谁家的小女孩,长得如此精致?怕是月中嫦娥也不过如此吧。只见她身材修长,体态袅娜,眉似弯弓,眼含秋水,当真是半似海棠红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那一双灵动的美目果然就有那吸魂摄魄的魔力,让张小五如被施了定身术。

小哥哥,能不能麻烦你帮我把风筝取下来。小姑娘银铃般的声音让张小五如沐春风,在这春天午后的房顶,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俏丽的美女,张小五如在梦中,他这才想起刚才是被她的风筝线扫了一下。他忙应了一声,慢慢踩着屋瓦,向风筝走去。

张小五敏捷的用双手摘下树上的风筝,轻轻一跃,从房顶落到那姑娘面前。

那姑娘接过风筝,道了声谢,抬眼看向张小五。她近距离地发现,他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俊朗少年,长发飘逸,手握书卷,剑眉星目,鼻似悬胆,唇若朱涂,一口细碎洁白的瓷牙,当真是一个貌似潘安的读书郎,莫非是自己在做梦?

就在姑娘一楞神的功夫,张小五的大脑也飞快地转动着。

这牛头山下方圆百里对他而言可谓是自家的后花园,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虽然姑娘家一般都养在深闺之中,他不一定见过面,但眼前的这位任他想破头也没想起是谁,更没有听说过。

想到这儿,他便道,姑娘,冒味地问一句,你是谁家的千金,怎么好象没见过?

我是到舅舅家这儿走亲戚的,我叫月红,敢问公子大名。

在下张亦铭,小名张小五。

谢谢小五哥帮我摘下风筝,时间不早了,我先走了。

月红说完,又拿眼神瞟了小五一下,转身就消失在走廊尽头。

张小五这时才想起,自己刚刚从房顶跃下,竟落在了紧邻学堂的小伙伴李晓松家后院,感觉有些唐突,便定了定神,纵身一跃,又上了房顶。

只是经历了刚才的一幕,张小五的心思都落在了叫月红的姑娘身上。这李晓松什么时候竟然还有如此精致的表妹,我怎么不知道?

04

第二天在学堂上,张小五的心情就没平静过。终于到了课间休息,他瞅了个机会,向李晓松打听月红。

李晓松好似早已知道他的心思,揶揄道,怎么啦?动心啦?那可是我姑父的独苗千金,金阳知府廖汉廷的独生女儿廖月红,人称金阳一枝花,长得花容月貌,自命不凡,自幼立志要嫁状元郎,方不负此生。

李晓松的一席话瞬间击中他的软肋,让他哑口无言。廖月红天生丽质,举止不俗,自己一乡野书生,怎能生出这等痴想?

只是这爱慕的念头一旦萌动,便再也无法熄灭。

张小五心中暗暗发誓,立志拿下状元,赢得美人归。

从那以后,张小五象变了个人似的,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认真读书,学堂上正襟危坐,生怕听漏郭先生讲的每一句话,并对郭先生所教的那些毫无兴趣的八股文也认真研读,还结合时政,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得郭先生暗暗称奇,看来这小子终于开窍了。

又过了两年,张小五与王小二李晓松相继参加院试,三人都考中秀才,轰动乡野。

这牛头山近百年间也不曾有人考上秀才,这次一下子竟然有三人考上秀才,这山阳县令也觉得脸上有光,把三人请到县衙,一番畅谈,也觉得三人学识非凡,有心要栽培他们,就又请金阳府有名望的宿儒对他三人进行点拨。

三人在名师的指导下果然不负众望,学业日渐精进,没几年的功夫,三人乡试竟又都中了举人。

牛头山出了三名举人,立刻引起金阳知府的关注,三人得到了金阳知府廖汉廷的召见。廖汉廷免不了对三人一番勉力,三人在感激的同时也是踌躇满志 ,尤其是张小五更加的充满信心,自己离当初制定的奋斗目标是越来越近了,只是不知道这金阳府的廖月红是否婚配,自己还有没有希望,这一切还是一个未知数。

05

张小五动了向月红提亲的念头,他想,那月红现在已到了婚嫁年龄,不知是否已许配他人。他向李晓松打听了一下,月红果然尚未婚配,自己还有一线希望。

张小五虽然刚刚中了举人,但自家与知府家的差距还是非常之大,门不当户不对,思来想去还是压下了提亲的念头。他想,如果自己在会试中金榜题名,也许才有提亲的底气。

时间很快到了大考之年,张小五与王小二李晓松三人相约,进京赶考。为稳妥起见,三人提前三个月就启程,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道路。

没想到这一年流年不利,各地相继闹起水灾,三人被困在一个叫罗圈岭的山野小镇,道路被冲毁,山体滑坡,无法成行。

眼看考期将近,张小五无法再继续等下去了,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他毅然辞别王小二和李晓松,带着书僮抄近路赶往京城。

会考三年一次,错过了这次会考,又要等三年,三年后还不知道有多少变数呢。为了早日获得向月红提亲的资格,张小五拿出他多年来练就的一副好身手,匆匆上路。

张小五凭着对廖月红一厢情愿的执着,一路从秀才考到举人,眼看离目标越来越近,不由心生豪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廖月红,你等着,等我金榜题名,我就要做你的状元郎。

眼看考期将至,张小五费尽周折,终于抵达京城附近。

张小五刚想松一口气,没想到自己和书僮竟然被一群流民冲散。

原来京城刚被八国联军侵占,朝野震动,流民四起,连皇上和太后都逃出了京城。会考顿成泡影。

眼见金榜题名无望,张小五不由感叹岁月弄人,自己紧赶慢赶的前途,就这样被毁了。

等他回到家乡,又接到一个消息,廖月红已被她父母许配给了两广总督胡知章的公子,近日即将成婚。

想想自己被毁于一旦的前程,想想自己单相思的恋情,张小五不由心生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眼瞅着心上人要嫁给别人,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又是一年芳草绿,张小五再次登上学堂的房顶,静静地坐在皂角树下,手捧书卷,喟然长叹,叹那一年那一天与廖月红的相遇,只是一场偶遇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